Menu Close

十年磨一剑 《金陵琴韵》南京首发

十年磨一剑 《金陵琴韵》南京首发

内含多篇金陵琴派的琴学遗稿、第一手文献资料等

2003年,中国古琴艺术入选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金陵琴派是中国古琴艺术流派之一,历史源远流长。10月31日上午,在金陵琴派代表性曲目《风入松》和《流水》细微悠长、安静旷远的曲调中,金陵琴派完成了一件历史上具标志性意义的事件——南京第一部关于金陵琴派的系统性专著《金陵琴韵》的首发。

专著填补金陵琴派史料空缺

活动在秦淮区文化馆举办,《金陵琴韵》撰写人为古琴艺术·金陵琴派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刘甦、谢坤芳。两位作者都与古琴教育家、演奏家刘正春有关:金陵琴社副会长刘甦为刘正春之子,谢坤芳是刘正春徒弟。

“南京历史上处于南北交汇,人员流动性大,反倒很少有古琴专著问世。”谢坤芳告诉记者,若称为一个琴派,除有代表性琴人外还需有代表性琴谱,尤其后者,需要做大量细致的整理著述工作。

所以自形成来,金陵琴派出现了一个有趣现象:在各种外地整理的琴谱中,后人会看到“×××,金陵琴派也”的记录,南京本地还未有过有关金陵琴派较全面的、系统性专著。“这种现象甚至导致外界对金陵琴派产生过质疑。”谢坤芳说,实际上,南京作为六朝古都琴汉字,古琴历史悠久,古琴文化繁盛,只是缺乏较为系统的记录、整理,“到了我们这一辈琴人,就希望能把这项工作梳理出来”。

“《金陵琴韵》的出版不仅对南京的古琴艺术、金陵琴派称得上标志性事件,对古琴非遗工作在南京的推动、深入也有积极意义。” 中国古琴学会副会长、江苏古琴学会会长朱晞这么说。

10年写成,22首古琴“减字谱”煞费苦心

《金陵琴韵》梳琴史、道琴论、汇琴家、编琴曲、制琴谱、写琴鉴,从中既能见到王生香先生弥足珍贵的《金陵访琴录》《鉴琴六要》等琴学遗稿;又能纵览刘正春先生毕生探究的琴学文稿及《二琴屋琴谱》等第一手文献资料。全书被赞“内容丰富翔实,令人欣喜,”可以说,《金陵琴韵》的出版不仅弥补了金陵琴派近现代有史无资的遗憾,也为古琴艺术·金陵琴派的发展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古琴爱好者提供研究探索金陵琴派的第一手资料。

有点意外的是,全书花了两位作者10年时间出版。这中间的原因除了搜集老照片和文字资料外,最为磨人的是其中22首古琴“减字谱”的呈现。

“减字谱”又称指法谱,古琴常用的一种以记写指位与左右手演奏技法为特征的记谱法。因为它是将古琴文字谱的指法、术语减取其较具特点的部分组合而成琴汉字,故名“减字谱”。

“通俗点说,每个减字谱对应一个音符,谱上的每个字是汉字减少一部分再拼装起来的,属于生造字,没见过的人会以为是‘天书’,看不懂。” 谢坤芳介绍,他们先请一位电脑技术较好的师弟建立搭起基础框架,自己再将减字谱输入,每一次输入琴谱都会碰到新字,“我的字库其实容量已经不小了,但还是遇到很多新字。只能就用photoshop造字,遇到一个造一个,慢慢才把所有琴谱输完”。

多项活动推动金陵琴派发展

新书由南京市秦淮区文化和旅游局出品,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首发式现场,两位作者还向江苏省文史馆、金陵图书馆、市非遗保护中心等单位捐赠此书。

实际上,近年来秦淮区一直致力于金陵琴派的发展:举办“江苏古琴艺术四大流派名家音乐会”“古琴艺术·金陵音乐周”传承人个人专场音乐会、金陵琴社每月一次的雅集等多项活动。在朱晞的指导下,秦淮区开展为期三年的金陵琴派打谱活动,国家级传承人桂世民,省级传承人谢坤芳、葛勇等先后推出个人古琴专辑,琴史研究专家、省民革主委、秘书长薛国安编著出版《金陵琴派初编》等,为金陵琴派发展贡献各自智慧。

“国家对古琴非遗的保护、传承、发展越来越重视,各项保护措施和条例也越发细化。” 朱晞认为,如今的古琴代表性传承人绝不能单单注重于上台表演,像《金陵琴韵》这样的资料整理等各方面工作都需有条不紊开展。“古琴传承们自己也可以好好思考一下,如何将这门非遗文化进一步深入传承、传播”。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