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Close

关于高山流水白云诗句

1.关于“高山流水”的诗有哪些
1、《石州慢·天迥楼高》

年代: 宋 作者: 王之道

天迥楼高,日长院静,琴声幽咽。
昵昵恩情,切切言语,似伤离别。
子期何处,漫高山流水,又逐新声彻。
仿佛江上移舟,听琵琶凄切。
休说。
春寒料峭,夜来花柳,弄风摇雪。
大错因谁,算不翅六州铁。
波下双鱼,云中乘雁,嗣音无计,空叹初谋拙。
但愿相逢,同心再绾重结。

2、《浣溪沙》

年代: 宋 作者: 张孝祥

玉节珠幢出翰林。
诗书谋帅眷方深。
威声虎啸复龙吟。
我是先生门下士,相逢有酒且教斟。
高山流水遇知音。

3、《婆罗门引·龙泉佳处》

年代: 宋 作者: 辛弃疾

龙泉佳处,种花满县却东归。
腰间玉若金累。
须信功名富贵,长与少年期。
怅高山流水,古调今悲。

卧龙暂而。
算天上、有人知。
最好五十学易,三百遍诗。
男儿事业,看一日、须有致君时。
端的了、休更寻思。

4、《雨霖铃 鸣鹤余音卷一》

年代: 元 作者: 宋德方

高山流水。
叹知音者,世间能几。
终南万里,烟霞归去也,岁云暮矣。
拄杖药炉经卷,除此外、有何行李。
乐恬淡、清静家风,一片灵台莹如洗。
就中妙处因师指。
下工夫、战退无常鬼。
匣藏三尺神剑,霹雳响、火龙飞起。
天下升平无事,白云间、笑傲而已。
名利客,不信长生,奔走红

5、《次韵和张仲通见寄三绝句》

年代: 宋 作者: 王安石

高山流水意无穷,三尺空弦膝上桐。

默默此时谁会得,坐凭江阁看飞鸿。

2.描述高山流水的美好的诗句
1.《高山流水·丁基仲侧室善丝桐赋咏晓达音吕备歌舞之妙》

朝代:宋代|作者:吴文英

素弦一一起秋风。

写柔情、都在春葱。

徽外断肠声,霜宵暗落惊鸿。

低颦处、翦绿裁红。

仙郎伴、新制还赓旧曲,映月帘栊。

似名花并蒂,日日醉春浓。

吴中。

空传有西子,应不解、换徵移宫。

兰蕙满襟怀,唾碧总喷花茸。

后堂深、想费春工。

客愁重、时听蕉寒雨碎,泪湿琼钟。

恁风流也称,金屋贮娇慵。

2.《高山流水·次夫子清风阁落成韵》

朝代:清代|作者:顾太清

群山万壑引长风,透林皋、晓日玲珑。

楼外绿阴深,凭栏指点偏东。

浑河水、一线如虹。

清凉极,满谷幽禽啼啸,冷雾溟濛。

任海天寥阔,飞跃此身中。

云容。

看白云苍狗,无心者、变化虚空。

细草络危岩,岩花秀媚日承红。

清风阁,高凌霄汉,列岫如童。

待何年归去,谈笑各争雄。

3.《高山流水·素弦一一起秋风》

朝代:宋代|作者:吴文英

素弦一一起秋风。

写柔情、都在春葱。

徽外断肠声,霜宵暗落惊鸿。

低颦处、翦绿裁红。

仙郎伴、新制还赓旧曲,映月帘栊。

似名花并蒂,日日醉春浓。

吴中。

空传有西子,应不解、换徵移宫。

兰蕙满襟怀,唾碧总喷花茸。

后堂深、想费春工。

客愁重、时听蕉寒雨碎,泪湿琼钟。

恁风流也称,金屋贮娇慵。

4.《七绝》

朝代:现当代|作者:梁羽生

弹剑狂歌过蓟州,空抛红豆意悠悠。

高山流水人何在,侠骨柔肠总惹愁。

5.《学诗》

朝代:宋代|作者:龚相

学诗浑似学参禅,悟了方知岁是年。

点铁成金犹是妄,高山流水自依然。

3.用什么词来形容蓝天白云高山流水
流畅、自然、欢快、明朗.

时在中春,阳和方起

阳和:春天的暖气

《史记·秦始皇本纪》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汉 乐府古辞《长歌行》

阳春白日风在香

晋 乐府古辞《晋白绮舞歌诗三首》

阳春二三月,草与水同色

晋 乐府古辞《盂珠》

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

秀:秀丽.屯:驻,聚集.

南朝宋 谢灵运《入彭蠡湖口》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变鸣禽:鸣叫的鸟换了种类.两句写冬去春来,鸟儿已经替换了.

南朝宋 谢灵运《登池上楼》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覆春洲:落满了春天的沙洲.杂英;各种各样的花.芳甸:郊野.

南朝梁 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

洛城:洛阳城.风日:春光风物.道:说.

唐 杜审言《春日京中有怀》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海曙:海上日出.梅柳渡江春:梅柳渡过江来,江南一片春色.淑气:春天的和暖气息.转绿苹浪:使水中苹草转绿.四句意谓:彩霞伴着朝日在海面升起,梅花绿柳把春意带过了江面,黄鸟在和煦的春光中歌唱,阳光催绿了苹草.

唐 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4.描写高山流水的句子有哪些
开始时声调较舒缓,音色很柔美,像白云飘过天际,留下些飘飘渺渺的痕迹,又似迎风微拂的柳枝。
后曲子渐渐转为优美、明快的格调,就像许多线条一样的流水,和着鸟儿的欢唱虫子的鸣叫而缓缓流下、圆润而细腻、让人陶醉。
然后一个清越似百灵鸟的啼叫声一样冲破了黎明前的黑暗,像刚刚经过千山万水的阻隔终于汇集成一支跳跃的音符,有着冲破阻力的自豪。

尔后,流水渐深,如细丝般润物无声,似乳燕呢喃,如蟋蟀低吟,然后融会成一个旋涡,越游越远。





直到偶尔听到一丝美的旋律。

高山流水,万籁俱静,惟泉水淙淙,疑是十万八千里外,月宫嫦娥抚琴击筑,明快的乐音把人带入了神仙境界。
节奏时而低缓时而急促,跌宕起伏,连绵不绝,余味隽永,好似高空跌落的一团轻云,在大气既将拥抱它的时候,却摩擦消损,只化成点点滴滴,它们却偷取了七色阳光,被装饰得炫丽无比,迂迂回回跌跌撞撞惊惊呼呼的融化它最后一丝美丽。

叮——叮——咚——咚……,余音绕梁之感于耳不绝,这是一次心灵的滋润,感觉春日里细雨在脸上亲吻,真的有点情不自禁,在心里默默为它合拍,我也化成了一个音符,随它飘起来了,怎一个好字了得。

5.有关于高山流水的古诗古文
中华古韵,向有十大名曲一说。
这十大古代名曲分别为《高山流水》、《广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阳箫鼓》、《渔樵问答》、《胡笳十八拍》、《汉宫秋月》和《阳春白雪》。

早在公元前四世纪的春秋战国时代,郑国人列御寇在《列子·汤问》中记载,“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

无论是“志在高山”,还是“志在流水”,伯牙在曲中每表现某一主题或意象时,钟子期必能领会其意。
一日,伯牙与钟子期共游于泰山之阴,逢暴雨,二人止步于岩下。
伯牙心情郁闷,于是弹奏了一会琴。
琴曲起初表现的是雨落山涧的情景,接着模拟山流暴涨和岩土崩塌之音。
每段曲弹奏完毕,钟子期“辄穷其趣”,把曲中意象说的穷极通透。
伯牙于是离开琴而叹道:“善哉,善哉,阁下能听出曲中志趣,君所思即是我所思啊,我哪里能隐藏的了我的音声呢?”于是二人成为人生知己。
但《列子》中并无伯牙因钟子期离世而从此不再鼓琴的内容。

大约成书于公元前三世纪的《吕氏春秋》,在《本味篇》中也做了类似的记载:“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
少时而志在流水。
钟子期曰:‘善哉鼓琴,洋洋乎若流水’。
钟子期死,伯牙摔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吕氏春秋》的记述与《列子》的记述大致相当,但交代了结局:钟子期死后,伯牙“终身不复鼓琴”。

《吕氏春秋》虽非信史,但有《列子》记述在前,其内容也并非毫无根据。
于是伯牙不复鼓琴一说被当作佳话流传下来。
伯牙在当时应该很知名,荀况在《劝学》篇里也曾提到他:“昔者瓠巴鼓瑟,而沉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
虽然语近夸张,但大音乐家伯牙的琴技之高是毫无疑问的。

《列子》和《吕氏春秋》之后,西汉的《韩诗外传》、《淮南子》、《说苑》,东汉的《风俗通义》、《琴操》、《乐府解题》等等众多古籍纷纷援引。
这些作品里,有关伯牙的描述,在内容上更为丰富。
例如东汉蔡邕的《琴操》中还记载了伯牙向音乐家成连拜师学习古琴“移情”之法的逸事。
明代冯梦龙的《警世通言》开卷第一篇是《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在这篇小说中伯牙成了乐官俞伯牙,钟子期却成了汉阳的樵夫,上古的一小段百来字的典故此时完全变成了人物、地点、情节样样俱全的话本小说。

《高山流水》以及伯牙钟子期这一段千古佳话,之所以能在两千多年里广为流传,概因其包含了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文化精神在这段佳话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明代朱权成的《神奇秘谱》对此做了精当的诠释:“《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
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
后志在乎流水,言智者乐水之意。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高山流水》蕴涵天地之浩远、山水之灵韵,诚可谓中国古乐主题表现的最高境界。
然而,伯牙的《高山流水》琴曲并没有流传于世,后人无从领略伯牙所弹之曲的绝妙之处。
所以,后人虽不断传颂《高山流水》的故事,完全是“心向往之”,对音乐并无切身体会。

因而这个佳话得以流传的最直接的原因是伯牙与钟子期之间那种相知相交的知音之情。
当知音已杳,伯牙毅然断弦绝音。
岳飞在《小重山》一词中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正是伯牙当时心境的准确反映。
伯牙的绝琴明志,一者做为对亡友的纪念,再者为自己的绝学在当世再也无人能洞悉领会而表现出深深的苦闷和无奈。
想那伯牙也必是恃才傲物、卓尔不群之人,他的琴曲曲高和寡,凡夫俗子自然难以领会其乐曲的精妙。
所以伯牙才会感到孤独,才会发出知音难觅的感慨。

《高山流水》之所以能被春秋战国的诸子典籍多次记录转载,是与当时“士文化”的背景分不开的。
先秦时代百家争鸣,人才鼎盛。
很多士人国家观念淡薄,并不忠于所在的诸侯国。
这些恃才之士在各国间流动频繁,他们莫不企盼明主知遇。
他们希望能遇见象知音一般理解自己的诸侯王公,从而一展胸中所学。
这几乎是几千年来所有读书人的梦想。
然而能达到此目标的毕竟是少数。
更多的人一生怀才不遇而汲汲无名,有的或隐身市肆,有的则终老山林。
由此可见,《高山流水》在先秦时代就广为流传,是因为这个故事背后的寓意是人生遇合的美妙,及人生不遇的缺憾。
所以千百年来引起无数人的共鸣当在情理之中了。

这么说来,友谊倒在其次了。
所以本篇称,《高山流水》为千百年来被善意地无限夸大了的友谊。
能引起人们无限向往的乐曲和友谊,也许并非故事的本味所在。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