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Close

古词语“大纺车”的出处、文献和意思

其制长于二丈,阔约五尺。先造地柎,木框四角立柱,各高五尺,中穿横桄,上架枋木。其枋木两头山口,卧受卷,长铁軠轴,次于前,地柎上立长木座,座上立臼①,以承②底铁簨③。(其用木车成桶子,长一尺二寸,围一尺二寸,计三十二枚,内受绩缠。)上俱用杖头铁环,以拘轴;又于额枋前排置小铁叉,分勒绩条,转上长軠。仍就左右别架车轮两座,通络皮弦,下经列,上拶转軠旋鼓,或人或畜,转动左边大轮,弦随轮转,众机皆动,上下相应,缓急相宜,遂使绩条成紧,缠于軠上。昼夜纺绩百斤。或众家绩多,乃集于车下,秤绩分,不劳可毕。中原麻布之乡皆用之。

元《王祯农书·麻苎门》

[注]①臼:木轴承。②:(dang 党):锭子。③铁簨:铁锭杆。

【评】大纺车是我国古代纺纱机器发展的顶峰,已具备近代纺纱机械的许多功能,有32枚纱锭。西方的多锭纺车最早始于18世纪的贞妮纺车,中国使用这种纺车的时间,与之比较约早500馀年。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