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Close

古词语“明清大纺车”的出处、文献和意思

纺丝之法,惟江浙四川为精。……若江浙纺法,则以一人摇车前扛,车之下籞子五十个,两边各用竹壳盛水,以一边二十五丝,各入水中,由水中圜转而上。初纺以二三缕合一缕,再纺以五六缕合一缕,三纺以七八缕合一缕。一人每车摇一周,可得五十缕,二周得一百缕,较之各省转丝之法,以一人作一百人工。此江浙水纺式也。

江浙水纺之法,因其水多浊质,须用沙矼(音gang,刚)澄清,故其纺需水,所以涤尘灰而发光亮,若蜀中旱纺,以毡子系于其下,用锦江清水浸透,纺时籞子五六十个,每丝从毡上牵过,与江浙纺法车式同。惟江浙丝从竹壳水中走过,四川则从湿毡上挪过,丝上渣滓,一一去净,每一人纺一周丝五十六缕,两周丝一百十二缕,较之东豫山陕滇黔各省二人摇丝之法,殆以一人而得一百一十二工之效,此比江浙水纺亦多得十二缕,此四川旱纺法也。

清·卫杰《蚕桑萃编》卷十一

【评】这两种纺车是明代时在宋元大纺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增加了给湿定形装置(竹壳水槽或湿毡),纺锭也由单面排列,变为双面排列,大大提高了加捻和合线的效率。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