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Close

古词语“井渠”的出处、文献和意思

其后[公元前117年以后]庄熊罴言:“临晋[指陕西大荔]民愿穿洛以溉重泉[地名,在大荔西北]以东万余顷故卤地。诚得水,可令亩十石。”于是为发卒万余人穿渠,自征[地名,指陕西澄城]引洛水至商颜山下。岸善崩,乃凿井,深者四十馀丈,往往为井,井下相通行水。水颓以绝商颜,东至山岭十馀里间。井渠之生自此始。穿渠得龙骨,故名曰龙首渠。

《史记·河渠书》

闻到吐鲁蕃六十里较短,遂复前行。二十里许,见沿途多土坑;询其名曰卡井(坎儿井),能引水横流者,由南而北,渐引渐高,水从土中穿穴而行,诚不可思议之事。此处田土膏腴,岁产木棉无算,皆卡井水利为之也。

清·林则徐《乙巳日记》

今新疆南北路通凿井取水。吐鲁蕃有所谓坎儿井者,乃穿井若干于地下相通以行水。柏希和教授以为,与波斯之地下水道相似,疑此法自波斯传来。余谓此中国旧法也,《史记·河渠书》:“武帝初发卒万馀人穿渠自征引洛水至商颜下,岸善崩,乃凿井深者四十馀丈,往往为井,井下相通行水,水颓以绝商颜,东至山岭十馀里间。”井渠之生自此始。此事史家不纪其年,然记于塞瓠子之前,时西域尚未通也。又《大宛列传》云:宛城中无井,汲城外流水。又云:宛城新得秦人知穿井。是穿井为秦人所教,西域本无此法,及汉通西域,以塞外乏水,且沙土善崩,故以井渠法施之塞下。《汉书·乌孙传》:汉遣破羌将军辛武贤将兵万五千人至敦煌,遣使案行卑鞮侯井,欲通渠转谷,积居庐仓以讨之。孟康曰:卑鞮侯井,大井六通渠也,下流涌出在白龙堆东土山下。井名通渠,又有上下流,则确是井渠。《沙州图经》云:大井泽在州北十五里。引《汉书》辛武贤事云:遣使者案行,悉穿大井。是汉时井渠或自敦煌城北直抵龙堆矣。汉于鄯善、车师屯田处当亦用此法。波斯乏水与葱岭以东略同,《北史·西域传》言:波斯地多沙碛,引水灌溉。《西域记》言:波刺斯国引水为田,皆不言其引水之法。刘郁《西使记》言:穆锡地无水,土人隔岭凿井,相沿数十里,下通流以溉田,所言与汉井渠之法无异。盖东来贾胡以此土之法传之彼国者,非由彼土传来也。

清·王国维《王国维遗书·西域并渠考》

【评】坎儿井,是一种在水源缺乏又蒸发量大的地区一种适用的灌溉工程。学术界对其起源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此法自伊朗传入中国;有人则认为是由中国传去伊朗;也有人认为中、伊各有独立的创建发展历史。中国的坎儿井自西汉井渠演变而来。各自都提出自己的论据。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