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Close

古词语“堤防”的出处、文献和意思

堤防之作,近起战国,壅防百川,各以自利。齐与赵魏以河为境,赵魏濒山,齐地卑下,作堤去河二十五里。河水东抵齐堤则西泛赵魏,赵魏亦为堤去河二十五里。虽非其正,水尚有所游荡。时至而去,则填淤肥美,民耕田之,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大水时至漂没,则更起堤防以自救。

《汉书·沟洫志》

【评】贾让这段概括叙述是有正式文字记载的关于黄河堤防的最早明确记述。

[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夏,遂发卒数十万,遣[王]景与王吴修渠。筑堤自荥阳东至千乘海口千馀里。景乃商度地势,凿山阜,破砥绩,直截沟涧,防遏冲要,疏决壅积。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洄注,无复溃漏之患。景虽简省役费,然犹以百亿计。明年夏,渠成。帝亲自巡行,诏滨河郡国置河堤员吏,如西京旧制。

《后汉书·王景传》

【评】王景用系统修筑堤防的办法治理黄河获得了较显著的效益,是治黄史上的一件大事。

防敌则曰边防,防河则曰堤防。边防者,防敌之内入也;堤防者,防水之外出也。欲水之无出,而不戒于堤,是犹欲敌之无入,而忘备于边者矣。

明·潘季驯《河防一览·恭报三省直堤防告成书》

遥堤约拦水势,取其易守也。而遥堤之内复筑格堤,盖虑决水顺遥而下,亦可成河,故欲其遇格即止也。缕堤拘束河流,取其冲刷也,而缕堤之内复筑月堤,盖恐缕逼河流,难免冲决,故欲其遇月即止也。

明·潘季驯《河防一览·恭报三省直堤防告成书》

缕堤即近河滨,束水太急,怒涛湍溜,必致伤堤。遥堤离河颇远,或一里馀,或二、三里,伏秋暴涨之时,难保水不至堤,然出岸之水必浅。既远且浅,其势必缓,缓则堤自易保也。

明·潘季驯《河防一览·河议辩惑》

防御之法,格堤甚妙。格即横也。盖缕堤既不可恃,万一决缕而入,横流遇格而止,可免泛滥。水退,本格之水仍复归槽,淤留地高,最为便益。

明·潘季驯《河防一览·河防险要》

【评】堤防治河,明代潘季驯时技术已达高峰。他提出的“以堤束水,以水攻沙”把堤防由消极的防御洪水而转为束水攻沙的积极进攻的工具。遥堤、缕堤、格堤、月堤组成的堤防系统是治河理论和实践的结晶。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