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Close

古词语“薰土”的出处、文献和意思

酿土用泥不拘,大要先于梅雨后,取沟内肥泥曝干,罗细备用。或取山上有火烧处,水冲浮泥,再寻蕨叶待枯,以前泥薄覆草上,再铺草,再加泥,如此三、四层,以火烧之,浇入粪,干则再加,再烧数次,待干敢用。

明·王象晋《群芳谱·花谱·兰》卷三(引自《广群芳谱》卷四四)

余少游于秦,见烧制之法甚善。于冬月草枯时,寻山间草根最多之地,先刈枯草,铺地尺许,草上又铺干粪,用长铁掀(锨)掘地一寸厚,片如小坯,鳞次草上,片片相挨,其下俱有缝指许宽,使透烟气。其上又铺草粪,又掘土砌累,可八九层,约七八尺高,中留十字火道,如炕洞一般。砌完,下大上小如窑状,周以湿土培住,令不透气,候顺风方向洞口举火,于顶上四旁旋开如杯大烟突五、六个,使透烟,候烟透出,度内枯草俱燃,则封洞口,止留寸许通气,则内火不息,此一堆可着数日,可得灰土三十余车,虽不及煤坑土,然亦有力。但此惟可行于山田,不能遍施平地。

清·孙宅揆《教稼书·造粪法》

土脉坚紧者,宜耕陇叠块压薪而烧之,埴坟松土不宜也。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卷一《乃粒·稻宜》

【评】明清时期非常重视熏土造肥方法,并创造出“堆积煨制”、“窑式熏土”和“堆架熏烧”等多种形式,丰富了肥料来源。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