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Close

古词语“中暑”的出处、文献和意思

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

《素问·生气通天论》

暑喜伤心,令人身热头痛,状类伤寒,但背寒面垢,此为异耳。甚则昏倒不知人,手足微冷,烦渴口燥,或吐或泻,或喘或满,此皆暑气之所为也。

宋·严用和《济生方》卷三

中暑为证,面垢闷倒,昏不知人,冷汗自出,手足微冷,或吐或泻,或喘或满。

伤暑必自汗,背寒面垢,或口热烦闷,或头疼发热,神思倦怠殊甚,所谓暑伤气而不伤形也。

明·戴元礼《证治要诀·诸中门》

暑病有二,曰中曰伤。中暑者,动而得之,因天时元热,致伤肺气,非形体受病也,人参白虎汤主之;伤暑者,当暑之时,为房屋阴寒所迫,周身阳气不得发越,静而得之,非阴证也,调中益气汤加附子饮之,退后以清暑益气汤调之。中暑脉洪大,大渴引饮,身热心烦;伤暑脉沉实,身形拘急,肢节疼痛心烦,肌热无汗,病初微恶寒,可表之。

明·周慎斋《慎斋遗书》卷六《热暑燥》

【评】上述论述提出了暑为阳热证,及据此进行论治的要义和原则。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