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Close

古词语“发病”的出处、文献和意思

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

《灵枢·百病始生篇》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素问·评热病论》

黄帝曰:余闻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不施救疗,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岐伯曰: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

《素问·刺法论》

【评】以上文献指出疾病的发生不外乎本身的条件和致病因素两方面。并强调人体正气强盛,则外邪无从侵袭,疾病不能发生。

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夏伤于暑,秋为痎疟。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四时之气,更伤五脏。

《素问·生气通天论》

【评】正气不足,外邪乘虚而入可发生疾病。此外,饮食五味不和,也可伤人正气而发病。但这些均是在正气不足情况下才有可能发生。

余闻百疾之始期也,必生于风雨寒暑,循毫毛而入腠理,或复还,或留止,或为风肿汗出,或为消瘅,或为寒热,或为留痹,或为积聚。奇邪淫溢,不可胜数。

《灵枢经·五变》

虚邪之中人也,内搏于骨,则为骨痹,搏于筋,则为筋挛;搏于脉中,则为血闭,不通则为痈;搏于肉,与卫气相搏,气往来行则为痒,留而不去则为痹,卫气不行则为不仁。

《灵枢经·刺节真邪篇》

【评】这里指出人体受邪后,因脏腑强弱有差异,病邪性质不同,所以发生疾病也不同。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