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Close

古词语“种间相制约”的出处、文献和意思

庄周游乎雕陵之樊,睹一异鹊自南方来者,翼广七尺,目大运寸。感周之颡而集于栗林。庄周曰,此何鸟哉,翼殷不逝,目大不睹?蹇裳躩步,执弹而留之。睹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蜋执翳而搏之,见得而忘其形。异鹊从而利之。见利而忘其真。庄周怵然曰:噫?物固相累,两类相召也!指弹而反走,虞人逐而谇之。

《庄子·山木第二十》

【评】庄子所描述的,实是一条包括人类在内的食物链。在食物链中,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的,斗争是必然的。

山无虎,但有豹,亦不噬人,故鹿、麕、獐、麂之属,成群遍野,莫为之害。

《台湾纪略》卷三

【评】这则记录,使我们得以了解过去台湾岛上鹿类动物成群遍野的现象。

蛆(即蜈蚣)食蛇,蛇食蛙,蛙食蝍蛆,互相食也。

《关尹子·三极篇》

蟾蜍食蝍蛆,蝍蛆食蛇,蛇食蟾蜍。三物三制也。

宋·陆佃《埤雅》卷一○

鸩步则蛇出,鸣则蛇结。鹳、鹤、鹰、鹘、鹙,皆鸟之食蛇者也。虎、猴、麂、麝、牛,皆兽之食者也。蛇所食之虫,则蛙、鼠、燕、雀、蝙蝠、鸟雏。所食之草,则芹、茄、石南、茱萸,蛇粟。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诸蛇》卷四三

【评】前面所引,说明我国古代学者对生物界中生物间存在的复杂关系,有一定的观察和了解。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