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Close

古词语“浑象”的出处、文献和意思

古旧浑象以二分为一度,凡周七尺三寸半分。张衡更制,以四分为一度,凡周一丈四尺六寸一分。蕃以古制局小,星辰稠概,衡器伤大,难可转移,更制浑象,以三分为一度,凡周天一丈九寸五分四分分之三也。

《晋书·天文志》

【评】浑象是表现天球运动的仪器,大凡在早期,该名词常与观测仪器浑仪混用。最早有明确记载的浑象当是东汉时张衡作的浑天仪。但史料中所称“古旧浑象”是谁创制的呢?有人认为是落下闳,杨雄认为是耿寿昌。至于在耿寿昌之前是否有过浑象,还有待于探索研究。

……张平子、陆公纪之徒,咸以为推步七曜之道,以度历象昏明之证候,校以四八之气,考以漏刻之分,占晷景之往来,求形验于事情,莫密于浑象者也。

《晋书·天文志》

……至顺帝时,张衡又制浑象,具内外规、南北极、黄赤道,列二十四气,二十八宿中外星官及日月五纬,以漏水转之于殿上室内,星中出没与天相应。……

《晋书·天文志》

【评】关于张衡的浑象传世的材料较多。它的主体是个直径为四尺六寸多的大圆球,可绕着南、北极极轴转动。张衡的浑象是个划时代的创造,其上装置了一套齿轮系机械传动装置,利用漏壶流水的稳定性,推动浑象均匀绕极轴旋转,并将速度控制得与天球旋转速度一样,从而使昼夜交替、星辰出没均与天上的实际相应。

吴太史令陈苗云:“先贤制木为仪,名曰浑天。”即此之谓耶?由斯而言,仪象二器,远不相涉。则张衡所造,盖亦止在浑象七曜,而何承天莫辨仪象之异,亦为乖失。

《隋书·天文志》

【评】在隋、唐之前,常常将表演仪器——浑象(或浑天象)与观测仪器——浑仪(或浑天仪)的名词混用一起,不过,观测仪器却从来没有称作象的。然而,浑仪和浑象本不是一回事,这段史料表明,二者之间是有区别的。

浑天象者,其制有机而无衡,梁末秘府有,以木为之。其圆如丸,其大数围。南北两头有轴。遍体布二十八宿、三家星、黄赤二道及天汉等。别为横规环,以匡其外。高下管之,以象地。南轴头入地,注于南植,以象南极。北轴头出于地上,注于北植,以象北极。正东西运转。昏明中星,既其应度,分至节气,亦验,在不差而已。不如浑仪,别有衡管,测揆日月,分步星度者也。

《隋书·天文志》

【评】浑象和浑天象,均为表现天球运动的仪器,是浑天说学家发明用于说明浑天学说的。据史料知,三国时吴中常侍王蕃说:凡地在天内的表演仪器称为浑天象;凡地在天外、象征性更强的表演仪器称为浑象。然而,直到宋以前,二者并无重要差别,故它们也是混用的。

询创意造浑天仪。不假人力,以水转之,旋于暗室中,使智宝外候天时,合如符契。

《隋书·耿询传》

【评】据考证,最古的水运浑象在漏壶流水之外尚需人力作为动力,而漏壶则主要起着向人发出动作信号的作用。这段史料明确指出了耿询的浑天仪是用水推动的,而且“不假人力”。这样的记载出现在史籍中还是第一次。这似乎意味着过去的水运浑象是需要用人力帮助的,且耿询的水运浑象中可能已出现了控制齿轮转动的某种原始形式的擒纵器。

又诏一行与令瓒等更铸浑天铜仪,圆天之象,具列宿赤道及周天度数。注水激轮,令其自转,一昼夜而天运周。……

《新唐书·天文志》

【评】这段史料记载了一行曾受命制造过一台水运浑象。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