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Close

古词语“漏壶”的出处、文献和意思

挈壶氏掌挈壶以令军井,挈辔以令舍,挈畚以令粮。凡军事,悬壶以序聚��。凡丧,悬壶以代哭者。皆以水火守之,分以日夜;及冬,则以火爨鼎水而沸之,而沃之。

《周礼·夏官司马·挈壶氏》

【评】漏,就是漏壶。最早的漏壶,在上部有一个提梁,因此称为挈壶。这段《周礼·夏官司马》中的记载,是关于漏壶的、最早的可靠资料。从这条资料可以看出,最初的漏壶大概是一把挈壶,壶底或壶边有小孔以漏水。观察壶里的水流失了多少,就可以知道时间。

昔黄帝创观漏水,制器取则,以分昼夜。其后因以命官,周礼挈壶氏则其职也。其法,总以百刻,分于昼夜。冬至昼漏四十刻,夜漏六十刻。夏至昼漏六十刻,夜漏四十刻。春秋二分,昼夜各五十刻。日未出前二刻半而明,既没后二刻半乃昏。减夜五刻,以益昼漏,谓之昏旦。漏刻皆随气增损。冬夏二至之间,昼夜长短,凡差二十刻。每差一刻为一箭。冬至互起其首,凡有四十一箭。昼有朝,有禺,有中,有哺,有夕。夜有甲、乙、丙、丁、戊。昏旦有星中。每箭各有其数,皆所以分时代守,更其作疫。

《隋书·天文志》

【评】史料表明,很早就已产生漏壶。把漏壶的发明归结为黄帝个人,这是出于宣扬英雄史观而捏造的。但是,由此可以看出,是从漏水而想到造漏壶的,这一点还是符合漏壶发展之逻辑。

浮漏议曰:

播水之壶三,而受水之壶一。曰求壶、废壶,方中皆圆尺有八寸,尺有四寸五分以深,其食二斛,为积分四百六十六万六千四百六十。曰复壶,如求壶之度,中离以为二,元一斛介八斗,而中有达。曰建壶,方尺植三尺有五寸,其食斛有半。求壶之水,复壶之所求也。壶盈则水驶,壶虚则水凝。复壶之胁为枝渠,以为水节。求壶进水暴,则流怒以摇,复以壶,又折以为介。复为枝渠,达其滥溢。枝渠之委,所谓废壶也,以受废水。三壶皆所以播水,为水制也。自复壶之介,以玉权酾于建壶,建壶所以受水为刻者也。建壶一易箭,则发土室以泻之。求、复、建壶之泄,皆欲迫下,水所趣也。玉权下水之概寸矫而上之然后发,则水挠而不躁也。复壶之达半求壶之注,玉权半复壶之达。……

下漏必用甘泉,恶其垽之为壶眚也。……

箭一如建壶之长,广寸有五分,三分去二以为之厚,其阳为百刻,为十二辰。博牍二十有一,如箭之长,广五分,去半以为之厚。阳为五更,为二十有五筹;阴刻消长之衰。三分箭之广,其中刻契以容牍。夜算差一刻,则因箭而易牍。

《宋史·天文志》

【评】沈括曾对漏壶作过深刻的研究,著有《浮漏议》,它是历史上难得的全面研究漏壶制造及误差的论文,在漏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段史料主要记载了沈括自己的漏壶制度少误差研究。

……

其议漏刻也,曰:“日月带食出入,五星晨昏伏见,历家设法悉因晷漏为准。而晷漏则随地势南北,辰极高下为异焉。元人都燕,其授时历七曜出没之早晏,四时昼夜之永短,皆准大都晷漏。国初都金陵,大统历晷漏改从南京,冬夏至相差三刻有奇。今推交食分秒,南北东西等差及五星定伏定见,皆因元人旧法,而独改其漏刻,是以互相舛误也。故新法晷漏,照依元旧。”

《明史·历志》

【评】这段史料记载表明,古代历法家曾“因晷漏为准”,在此基础上制历。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