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Close

古词语“磷火”的出处、文献和意思

卢中甫家吴中,尝未明而起,墙柱之下,有光熠然,就视之,似水而动。急以油纸扇挹之,其物在扇中滉漾,正如水银,而光艳烂然;以火烛之,则了无一物。又魏国大主家亦尝见此物。李团练评尝与予言,与中甫所见无少异,不知何异也。予昔年在海洲,曾夜煮盐鸭卵,其间一卵烂然通明如玉,荧荧然屋中尽明。置之器中十余日,臭腐几尽,愈明不已。苏州钱僧孺家煮一鸭卵,亦如是。物有相似者,必自是一类。

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二一

野外之鬼磷,其火色青,其状如炬,或聚或散,俗呼鬼火。或云:诸血之磷光也。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六

凡苗吐穑之后,暮夜鬼火游烧。此六灾也。此火乃朽木腹中放出,凡木母火子,子藏母腹,母身未坏,子性千秋不灭。每缝多雨之年,孤野墓坟,多被狐狸穿塌。其中棺板为水浸,朽烂之极,所谓母质坏也。火子无附,脱母飞扬。然阴火不见阳光,直待日没黄昏,此火冲隙而出,其力不能上腾,飘游不定,数尺而止。凡禾穑叶遇之,立刻焦炎。逐火之人,见他处树根放光,以为鬼也,奋梃击之,反有鬼变枯柴之说。不知向来鬼火,见灯光而已化矣。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乃粒》

【评】沈括和李时珍都只是记述了磷火这种自然现象,而宋应星则进一步用自己提出的火质说作了解释。当然用现代观点看,宋应星的这个解释是不正确的,但在当时有这种不迷信鬼神的认识,确实难能可贵。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