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Close

“画龙点睛”的意思,出处,故事

原指在画好龙后画眼睛。出自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七:“武帝(梁武帝)崇饰佛寺,多命僧繇画之……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睛者见在。”

其实,早在秦朝时就已经有了点睛成真的传说。

秦始皇元年(前221年),一个叫裔的人,能“刻玉为百兽之形,毛发宛若真矣”。秦始皇听说了此人,不相信他刻画的飞禽走兽点上眼睛就能飞走。于是,秦始皇命令裔将已刻好的两只玉虎都用油漆各点上一只眼睛。结果,不到十天,两只玉虎不见了。后来,有个山里人来报告,说在山里见到两只老虎,都只有一只眼睛,相伴而行,毛色很相像,不同于一般常见的老虎。到了第二年,西方献来两只白虎,都只有一只眼睛,秦始皇仔细一看……果真是元年刻的那两只玉虎。

不过,这传说流传并不广,因而“画虎点睛”没有成为成语,而张僧繇的“画龙点睛”,却是传世不绝。

现用来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地方加一两句精妙传神的话,使内容更加生动有力,更加精辟。也泛指办事突出重点。

参见“点睛”。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