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Close

“两袖清风”的意思,出处,故事

原指人迎风潇洒的姿态。最早见于元代陈基《次韵吴江道中》诗:“两袖清风身欲飘,杖藜随月步长桥。”

后来,有人对“两袖清风”的本义加以引申,来形容居官廉洁: 即除两袖清风之外,一无所有。这个意义最早出现在稍晚于陈基的魏初的《送杨季海》诗中:“交亲零落鬓如丝,两袖清风一束诗。”

“两袖清风”亦作“清风两袖”。这种形式最早见于明·于谦的诗句。据明·都穆《都公谭纂》卷上载,于谦(1398—1457),浙江钱塘人,进士出身,官至兵部尚书,是明朝著名的“廉明公正”的清官。明正统年间,宦官王振以权谋私,每逢朝会,各地官僚为了讨好他,都暗中献上珠宝白银,而于谦每次进京奏事,总是空着手过去。有一次,他巡视河南,回京之日,啥都没带,有些好心人劝告于谦:“你虽不献金宝,攀附权贵,至少总得带点土特产如线香、蘑菇、绢帕什么的,送点人情呀!”于谦笑着举起两袖风趣地说:“带有清风!”并作《入京诗》云:“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诗中的“闾阎”,本义是指里弄或胡同,这里引申作“老百姓”解。此诗一出,远近传诵,从此,“清风两袖”或“两袖清风”这个成语就流传下来。

又作“清风两袖”。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