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Close

“名列前茅”的意思,出处,故事

茅: 旄的假借字。前茅,则引申为先头部队。“前茅”一词源于古代的行军作战。

古人把旄牛(即牦牛,是春秋时楚国特产)的尾毛绑在竹竿顶上作旌旗,故又称旌旗为“旄”。在古代,旄旗是用来指挥的。最初,旄用来指挥舞蹈动作,使之整齐协调,后来用于军事。行军时,“斥候”(相当于现在的侦察兵)拿着“注旄于竿首”的旌旗,走在队伍前头,叫“前旄”。如果遇到敌情变化,就举起旄牛尾杆来通知后面的部队。现今的旗帜,当为古代旄的遗制。《公羊传·宣公十二年》有“左执茅旌”,《新序·杂事》则写作“旄旌”。清代文字学家王引之对此曾发表精辟的见解:“茅为草名,旌则旗章之属,二者绝不相涉,何得称茅以旌乎?今案,‘茅’当读为旄。旄,正字也;茅,借字也。”“前茅”就是“前旄”,前军所持之旗也。引申之,则指“名次列在前面”。不过,这个前茅是有伸缩性的,它不是固定的指第几名: 人数少,前二三名叫前茅;人数多,前五六名也可以叫前茅。

现在多用“名列前茅”来比喻名次列在前面。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