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Close

“目不识丁”的意思,出处,故事

从原意来说,应该是“目不识下”。《旧唐书·张弘靖传》里有这样一段话:“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这被认为是“目不识丁”的最早出处。

五胡十六国的前秦有个名叫苻坚的皇帝,是个大老粗。他有个大臣名叫姜平子,善于对苻坚阿谀奉承,溜须拍马,以求升官拜爵,封妻荫子。明·田艺蘅《留青日札》云:“天水姜平子,仕苻坚,坚享群臣赋诗,平子有丅(按: 是一横一竖,有点像大写的英文字母T)字,直而不曲。坚问其故,曰:‘曲下者不正之物,未足以献也。’坚悦,擢上第。夫丁字不曲,乃古‘下’字矣。盖(苻)坚粗人,正所谓丅字不识尔。”

在明代梅膺祚的《字汇》中也讲到了这个故事,说姜平子故意在赋诗时出了一个“丅”(古文“下”字),投苻坚之所好。平子竟因一字而一步登天,这说明苻坚是个“目不识丅”的人,文化极低。

由于这个典故知道的人很少,再加上许多人又把“丅”看成了“丁”,于是有了“目不识丁”的说法。苻坚认不得“丅”字,固然可笑,而后来更多的人把“丅”认成和写成了“丁”,岂不也可笑么?当然,话得说回来,事过千百年了,“目不识丅”既已成了“目不识丁”,也就“约定俗成”了。

现在,此语常被用来讥诮人一字不识或没有学问。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