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Close

“声名狼藉”的意思,出处,故事

声名: 名誉。狼藉: 散乱不整齐的样子。据《通俗编》引《苏鹗演义》:“狼,藉草而卧,去则灭乱,故凡物之纵横散乱者,谓之狼藉。”引申为破败得不可收拾。“狼藉”又作“狼籍”。《史记·蒙恬列传》司马贞索隐:“言其恶声狼籍,布于诸国。”

秦始皇时,蒙恬、蒙毅兄弟均为秦朝重臣。蒙恬统领30万军队镇守北部边关,威震匈奴;弟弟蒙毅位至上卿,经常为秦始皇出谋划策。

秦始皇死后,赵高、李斯立始皇幼子胡亥继位,逼死公子扶苏,并为铲除公子扶苏的势力,先后将蒙氏兄弟杀害。蒙毅死前曾批驳胡亥加给自己的“罪名”,列举秦穆公杀三良、秦昭襄王杀白起、楚平王杀伍奢、吴王夫差杀伍子胥这四件事,说:“此四君者,皆为大失,而天下非之,以其君为不明,以是籍于诸侯。”意思是: 这四个君主都犯了错杀重臣良将的大错,以致遭到天下人的非议,被作为昏君,恶名所及,为各诸侯所不齿。唐·司马贞在注解“以是籍于诸侯”时说:“言其恶声狼籍,布于诸侯。”

后人根据这个典故引申出成语“声名狼藉”,来形容名声极坏。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