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Close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意思,出处,故事

原意是指艰苦的环境,可以磨炼人的意志,激励人奋发进取而得以生存;安逸舒适的享乐生活,使人意志消沉、精神空虚而招致灭亡。语出《孟子·告子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战国时代,思想家孟子在各国游说的时候,经常教育一些诸侯国君刻苦自励,在忧愁祸患中磨炼自我。他认为,能够担当重任的人,都是经过艰苦磨炼的。传说中的虞舜曾当过农民,商朝名臣傅说原是泥瓦匠。春秋时的管仲、孙叔敖、百里奚等人,或被囚禁,或隐居海滨,或放牛度日,经过这些磨炼,他们后来都担当了重要职务并成为名人。

孟子指出: 一个国家,如果经常处在安乐之中,国家没有严格执法的人和敢于上谏之臣,国外没有敌人来犯的忧虑,往往会被消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忧愁患祸可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可以使人死亡。

后人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指忧患使人勤奋,因而得以生存;安乐使人怠惰,因而导致灭亡。这句话成为激励人们奋发图强的用语。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