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Close

“嗜痂成癖”的意思,出处,故事

嗜: 爱好。痂: 疮口或伤口表面凝结的硬壳。初作“嗜痂之癖”,比喻怪僻的嗜好。典出《南史·刘穆之传》。

南朝宋武帝刘裕在夺取政权的过程中,有个名叫刘穆之的人忠心耿耿,为他立下了汗马功劳。刘穆之死后,刘裕追封他为南康郡公,将南康郡(今江西赣县西南)封给他作为世袭领地。后来,传给他的孙子刘邕。

这个刘邕乃是一个无能之辈,只知吃喝玩乐。他还有一个怪癖,爱吃疮痂和伤痂;并告诉别人:“味道就好像鲍鱼一样。”一次,刘邕去看望一个名叫孟灵休的人。此人因患灸疮,躺在床上。刘邕来后,见床上掉了不少疮痂,视若宝贝,捡起就吃。灵休大惊,慌忙把尚未脱落的疮痂全剥下来,送给了刘邕。事后,孟灵休向人诉苦说:“这个刘邕,来看了我一次,反而让我浑身流血。”刘邕的这一怪癖给手下的官吏们带来了莫大的痛苦。当时,南康郡有大小官吏200多人,不问是否有罪,都要挨着个儿被刘邕鞭打得遍体鳞伤,以便将血痂剥下来让刘邕食用。直到刘邕死后很久,人们谈论起这件事,仍感到啼笑皆非。

后人根据此事引申出“嗜痂成癖”,比喻爱好怪诞的事物已成为一种癖好。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