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Close

“寺庙”的意思,出处,故事

人们常把寺、庙连在一起使用,其实寺与庙两者是截然不同的。

寺里供奉的是佛,是外来宗教藏经、讲佛和僧人居住的场所;庙里供奉的是神,是英雄人物的偶像化形象。

寺在汉代本是一官署名称,如汉朝御史大夫称御史大夫寺,管礼仪的称太常寺,负责舆马的称太仆寺,专事外交的称鸿胪寺,并不是众僧供佛的场所。据传汉明帝刘庄派人往西方寻求佛法,在大月(ròu)氏(zhī)(今中亚阿富汗一带)搜集佛像,抄写佛经,结识天竺(今印度)高僧法兰和迦叶摩腾。永平十年(67年)高僧一行被邀一同返回洛阳,明帝安排他们在鸿胪寺住下。因此行由白马驮经回到洛阳,此后,故将我国建筑的第一座僧寺叫“白马寺”。“鸿胪寺”原为官署,朝廷安排给僧人下榻后,成为佛教场所,此后,寺就成为佛教寺院的专称了。如碧云寺、护国寺、法门寺。寺在印度原意是干净处、寂净处。伊斯兰教教徒礼拜、讲经的地方也叫寺,如清真寺。

庙是我国古代供祭祖宗神位的屋舍统称,是最受人们敬重的尊贵场所,故后来将皇帝的宫殿称为“庙堂”或“庙廊”,皇帝与大臣的对策称为“庙算”,皇帝死后,追赠的谥号称为“庙号”。先秦以后,历史上有功之人、有德之人、忠孝人士等,死后皆可入庙,受到人们的祭祀和贡奉。以前有宗庙、家庙,后来还有圣庙,祭祀那些有功于国家民族的历史英雄人物,如孔庙、关帝庙、岳庙等。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