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Close

“卧薪尝胆”的意思,出处,故事

卧薪: 以柴草为卧具。尝胆: 尝苦胆的味道。比喻不敢安逸,刻苦自励。源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春秋末年,越国被邻国吴国打败,越王勾践被吴俘获。为雪会稽之耻而复兴越国,勾践佯装效忠吴王夫差,骗得信任被释放回国。为了牢记亡国的痛楚,激励自己复国,勾践在屋中吊了一个苦胆,出入往来、起立坐卧、吃饭睡觉时,都要尝一尝苦胆;他睡觉时,不用床铺,不垫被褥,而是睡在叠起的木柴上面,以使自己的筋骨感到疼痛。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越国终于转弱为强,灭亡了吴国。由于这段故事,后来产生了成语“卧薪尝胆”。

但是《左传》《国语》和《史记》等书,只有“尝胆”其事,并无“卧薪”之说。

“卧薪”和“尝胆”连在一起,最早见于北宋·苏轼《拟孙权答曹操》:“仆受遗以来,卧薪尝胆。悼日月之逾迈,而叹功名之不立。”其内容虽与勾践之事毫不相干,但“卧薪尝胆”这一成语却自此被人沿袭下来。到明朝末年,梁辰鱼写了一个传奇剧本《浣纱记》,大肆渲染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之事;民族英雄文天祥《越阙》诗:“壮心欲填海,苦胆为忧天。”后句即是暗用“卧薪尝胆”的典故。清朝初年,吴乘权编简易通俗史书《纲鉴易知录》中写道:“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卧薪尝胆。”不久,又刊刻了明末著名作家冯梦龙写的历史小说《东周列国志》,书中也多次提到勾践曾卧薪和尝胆。这样,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也就愈传愈广。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