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Close

“秀才”的意思,出处,故事

最早的意思是指善于从政的优秀人才。其为取士科目之名,始于汉代的“察举制度”,当时设有“秀才”“孝廉”等科目。据《汉书·贾谊传》记载,河南太守吴公,“闻(贾)谊秀才,召置门下”。这时的“秀才”即指优秀人才。察举之初,如西汉初所举之董仲舒、贾谊等人,确实堪称优秀人才。延及东汉桓灵时,朝政腐败,所举也就滥了。

隋、唐以后,改行科举。唐初取士有50余科,其中也有“秀才科”,但后来渐行废除。唐代应举考进士的人,通称为“举人”(“举进士”的简称),俗称为“秀才”。但从此以后,在一般的情况下,“秀才”就不作为取士科目之名了,仅作为对一般读书人的泛称。

明清的科举,定制仅设“进士”一科。清代辅行的特诏优选、荐擢之类,也不曾有过“秀才科”。清代所谓的“秀才”,实指各府、州、县儒学的“生员”(“学生员额”的简称),“秀才”仅是一种相沿成习的俗称,并不是取士科目之名。

中国旧时代经济文化落后,读书人少,入儒学者更少。物以稀为贵,生员自然能得到一般群众的敬重和羡慕,但生员之被尊为“秀才”,如同新中国成立前后一些穷乡僻壤称高小学生或初中学生为“先生”一样,身价并不高。

仅凭生员的资格,是不可能取得官职的。绝大多数生员既无谋生的技能,又乏就业的际遇,往往穷困潦倒终生,因而在社会上被称为“穷酸秀才”。作为科举制度下的牺牲品,他们在“五四”新文化倡导者的笔下,就成了被嘲讽讥刺的对象。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