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Close

“一国三公”的意思,出处,故事

公: 春秋战国时对诸侯国国君的通称。语出《左传·僖公五年》:“狐裘尨(máng)茸,一国三公,吾谁适从?”

春秋时期,晋献公宠幸骊姬,为让骊姬生的儿子奚齐继位,献公杀死太子申生,同时把另两个儿子重耳、夷吾派出去守卫蒲和屈两个小城。但是蒲和屈这两个地方并没有城,只是一块空地,献公就命大臣士[[!GFDAD]]去筑城。士[[!GFDAD]]深知献公心思,因此,很草率地筑成两座极不坚固的城。夷吾把这个情况报告了献公,献公派人去查问。士[[!GFDAD]]说:“依我看,再过几年,大王就会派兵攻打这两座小城,何必要筑得那么坚固呢?”为了表明自己不把这两座城池筑牢是正确的,士[[!GFDAD]]还作了一首诗,大意是: 晋国目前的纷乱局面就像几张兽皮做成的毛色杂乱的皮衣那样。一个国家有三个君主,叫我听从哪一个才好呢?

后来,人们就用“一国三公”来比喻主持政事的人太多,号令不统一,叫人无所适从。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