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Close

“一蟹不如一蟹”的意思,出处,故事

江南谚语把不经思考即表示赞同或称赏的行为喻作“叫化子吃死蟹——只只好”,又把每况愈下或一代不如一代称为“一蟹不如一蟹”。前一句可能仅出自日常生活中的比喻,因为按江南习惯,死蟹是不宜或不能食用的,只有叫化子才会不加选择地吃人们丢弃的死蟹。而下一句俗语则出自北宋松江的一个典故。

据宋代王君玉《国老谈苑》中讲: 北宋建国后不久,为统一全国,乾德年间(963—968)派户部尚书陶穀(字秀实)出访吴越国,商谈统一大计。当时吴越王也知道宋朝一统天下已为大势所趋,同意谈判,归顺宋王朝,特派以忠懿王为首的使团专程到今松江县城恭候迎接陶穀的到来,在松江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陶穀思路敏捷,学富五车,所著《清异录》一书在后世仍享盛名。但他心胸狭隘,好对他人进行抨击。在松江举行的欢迎陶穀的宴会上,首先上了一道江南名馔清水大闸蟹。陶穀是新平(今陕西彬县)人,只知道江南出蟹,口味极佳,但却没有吃过蟹,就问忠懿王蟹有多少品种,是否都可食用。忠懿王一一作了解答,并马上叫人将能买到或捉到的蟹“自蝤蛑至蜞蚏凡取十余种以进”。当时最先上桌的是江南名馔清水大闸蟹,再依次上了品种不佳的沙蟹蟛蜞之类小蟹,这位自命不凡的陶穀竟置外交使命于不顾,以“一蟹不如一蟹”讽刺和挖苦吴越王的传人,攻击继钱镠之后,他们是一代不如一代。

这位忠懿王也是一个十分沉得住气的人。他对陶穀的恶意抨击没有立即作出反应,宴会继续进行,最后上了一道葫芦羹,当陶穀正准备下筷时,忠懿王笑着说:“先王时,庖人善为此羹,今依样馔来者”,此言一出,使陶穀刚夹着的葫芦放下不是,吃进又不是,陷入了十分尴尬的窘境。

原来,陶穀是唐代名人陶彦谦的孙子,后周时当翰林院学士,后周被赵匡胤灭亡后,又在宋王朝翰林院当大学士,担任起草诏令文告的工作。时间久了,陶穀便托人去向赵匡胤报功,希望皇帝进一步提拔他,可是赵匡胤并没因此对陶穀发生好感,相反说: 翰林院所拟定的制度宪章,只不过照前人编定的制度宪章“依样画葫芦”而已,算不上什么学问,也谈不上功劳,这陶穀又算什么(见“依样画葫芦”条)。忠懿王用“依样馔来”介绍该菜馔,显然是攻击这位“依样画葫芦”的祖师爷陶穀了。

由于陶穀的行为,导致了这次出访的失败。俗语“一蟹不如一蟹”即因此而产生。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