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Close

汉字简化是文明向文盲的妥协,断了文明的延续

汉字简化的世纪之争,一直不绝于耳。有学者说汉字简化是文明向文盲的妥协,断了文明的延续,是大陆和港澳台还有海外华人沟通的屏障,事实如此吗?我们不妨讨论四个问题:

一、文字与文明

二、汉字的简化

三、回不去的繁体字时代

四、重新认识汉字

文字与文明

纵观历史文明,其实很能给我们以说服力,那就是文字确实是延续文明的重要条件。与华夏文明并称的古四大文明现在只有华夏文明是延续下来了。

古巴比伦文明,或叫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两河文明,因为伊斯兰入侵,楔形文字被伊斯兰文字所代替,中世纪,古巴比伦文明灭亡。

古埃及文明,公元3世纪,古埃及文化与宗教没落并消失,古埃及语被演变的科普特语代替,古埃及文明灭亡。

古印度文明,包括两支,印度河文明和恒河文明,公元前1750年左右雅利安人入侵,印度河城邦消失,使用的印章文字不复存在,印度河文明灭亡;恒河流域的文明虽没有灭亡,但遭受英国入侵后英语成为通用语,梵语发展为印地语,印巴分治,印度教及印度文化流传至今。

只有华夏文明,在经过了五千年的历史变迁,现在仍然得到很好的延续。而这种文明延续的载体汉字虽然几经变身,从甲骨文、籀文到篆书,再从篆书到隶书、楷书,楷书再从繁体字到简化字,但每种字体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均不辱使命。

说到这里,其实所谓文明向文盲的妥协是站不住脚的,即使在实施了汉字简化的几十年里,中华文明并没有因此消亡,但简化字确实是因文盲而起。

汉字的简化

要说中国历史上,文盲率最高的时代,非民国莫属。民国时代,是一个动荡的时代。民国,结束了晚清的统治,并且随着西学的兴起,私塾式微。私塾式微带来的影响就是延续了中华文明传承的几千年的私学教育终段了,而西学教育的新式学校却因为时局动荡、缺乏老师等因素不能很好地承接私塾,民国时期的文盲率达到了80%,如果按照四万万同胞的说法(尽管四万万这个数据从清朝就有,一直延续至民国),有3亿多人是文盲。

这是一个非常恐怖的数字,带来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就拿带兵打仗来说,对于成分绝大多数都是农民的军队,文盲无疑是非常影响作战的,国共两党都为此想了很多办法。国民党在白区推行简化字,共产党在解放区推行解放字,在连队配备文化教员,提升士兵文化水平,甚至在行军途中,在前方战士后背绑上白毛巾,写上汉字,在行军途中识字。

亮剑剧照

汉字的简化,初衷就是提升识字效率,降低文盲率,简化工作其实在新中国成立前就开始了,我们现在说说的简化字其实是新中国成立后通行的一简字。

虽然从五四运动开始,汉字简化就提上了日程,但是因为时局战乱、新旧之争,虽然国民政府做了很多简化字工作,共产党也在解放区推广“解放字”,但几乎所有的简化字工作在抗战爆发后就戛然而止了。如果从1909年陆费逵在《教育杂志》创刊号上发表论文《普通教育应当采用俗体字》算起,到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爆发,这场简化字运动已经进行了28年,但这项工作不得不为国家和民族存亡让路。

新中国成立后,这项工作又被提上日程,因为如此之高的文盲率并没有降下来。

1949年10月10日,新中国成立后没几天,中国文字改革协会便成立了,汉字的整理和简化也成为协会研究的目标之一,尽管协会成立后,人们对于新文字的热情远远高于汉字简化,比较高的呼声就是汉字拼音化和汉字拉丁化。

在全国兴起要用新文字代替汉字的热潮中,毛泽东给这股风刹了车。1950年7月,吴玉章在全国文字改革协会干部会议上传达了毛泽东的指示:

文字改革应首先办“简体字”,不能脱离实际汉字简化表,割断历史。

直到此时,简体字的研究和选定工作才真正开始。

汉字简化的过程是痛苦的。从1952年开始征集建议开始,到1964年5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出版《简化字总表》共用了12年时间,中间几经争论,数易其稿,最终形成了大陆通行的简体字,包括了:

第一表:352个不作偏旁使用的简化字;

第二表:132个可作简化偏旁的简化字;

第三表:第二表类推的1754字。

这2236字,就是今天通行大陆的简体字,虽然后面在此基础上又重新发布《简化字总表》,废止文革时期的二简字,但简化字的主体部分并没有改变。

过程中还有个有意思的插曲,就是大陆和台湾几乎是1952年同一时期开始汉字简化的,但是台湾后来因为繁简之争,僵持不下,最终进度上比大陆要慢,而繁简之争就演化成了政治问题,认为简化字是被大陆同化,最终台湾的简化字方案停止了,所以不要鼓吹台湾是传承文明了,其实汉字演变至今,能够发挥作用就行。

回不去的繁体字

从1964年发布第一版《简化字总表》开始至今已经57年了,但回到过去——繁体字时代的呼声不绝于耳,说繁体字承载了中华的文明等等汉字简化表,但是繁体字时代真的回不去了。

一个是因为人口基数太大!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这是国家级人口普查离现在最近的一次,2020年数据还没有发布),各年龄段人口分布:

50后(1950~1959):20561万人,

60后(1960~1969):23511万人,

70后(1970~1979):21900万人,

80后(1980~1989):22800万人,

90后(1990~1999)17500万,

00后(2000~2009)14600万人,

这些人就过10亿了,1949年以前和10后因为数据不详细,没有算,不过预估的1949年之前的人只有2000万左右。如果要恢复繁体字,这不亚于再进行一次教育改革,几乎是要进行教育的颠覆性革命,这是基本上不可能短时间完成的!

再一个是不具备实施繁体字教育的师资力量。按照60岁退休年龄,往前推60年,基本上现在在岗教师年龄最大的都是1960年左右生人,从他接受基础教育那天起,接受的就是简化字教育,繁体字教育更是无从谈起。

最后要说的是,历史的车轮往前转,人要向前看,简化字就是新时代中华文明得以延续的载体,这个重担,简化字担得起。

重新认识汉字

不过,话又说回来,作为汉语的基本单位汉字来说,现在的教育方法还不能够帮助我们全面认识它们,我们对它们的来龙去脉,历史演变知之甚少,如果学有余力,建议你重新拿起那本《说文解字》,结合新的汉字研究成果,去跟深刻全面的认识它们。

俗话说,无利不起早。汉字的简化也是如此,一个是为了效率,再一个就是汉字的简化能带来利益和好处,笔者不妨就拿“利”来说一说怎么样重新认识它。

“利”,从禾从刀,会意字,甲骨文和金文中,都像是拿石斧在割禾苗的根部。如果你对“禾”和“刀”有更深的理解,那你定能很好理解这个字。

禾,象形字,是表示成熟的谷子,而刀就是时期时代的石斧。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谷子的秆是很有韧性的,如果你有幸用镰刀割过稻子、小麦、谷子,你会发现割谷子是最废刀的,那在石器时代,能割谷子的刀自然就很锋利了,所以利的本意就是锋利。

而后延伸的顺利、便利、利益等都是源于本意。如果你有一把锋利的石斧,那你干活就顺利了,顺利了就会节约时间,单位时间内的价值就更高,获利更大,你会突然发现,他们都串起来了!

也许我们需要几代人在解决了文盲问题后的新时代,重新从汉字开始,认识中华文明。但简化字,不是文明向文盲的妥协,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举报/反馈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