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Close

汉字具有独特的认知心理与情绪体验(1)(图)

汉字在发展演化的过程中保留了其视觉空间特征和意义特征,使得汉语使用者在阅读和书写过程中具有复杂的认知心理与情绪体验。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重视书写、推行书法训练可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有益于增进民族自信。

人类早期的文字大多来源于图画,15世纪前后这些象形文字就逐渐被拼音所取代,形成了以听觉为主、突出字母与字母之间逻辑关系的表音文字系统,如英语、俄语、阿拉伯语等。而汉字在发展演化的过程中保留了其视觉空间特征和意义特征,使得汉语使用者在阅读和书写过程中具有复杂的认知心理与情绪体验。

汉字具有独特的认知神经机制

根据大脑两半球优势加工的特点,左半球主要掌握逻辑和语言,右半球主要掌管图形和方位。书写汉字时书写者的大脑右半球激活高于左半球,而书写英文时书写者大脑左半球的激活高于右半球。这说明汉字具有图形信息的特点。

新近的研究通过神经生理电信号技术进一步证实了汉字具有的图形信息特点。张学新提出的汉字拼义理论认为,汉字在词汇水平上是一个通过拼合意义基本单位(义基)构建新概念的拼义文字。与字母文字相比,汉字加工过程中出现了独特的顶中区N200。N200是刺激出现后200毫秒左右出现的负波,该指标说明在加工早期就出现了对汉字字形的视觉分析。

周爱保等人的研究表明,汉字的低频空间信息即部件的空间位置引发了N100成分。N100是刺激出现后100毫秒左右出现的负波,与早期选择注意功能相关,也是加工汉字空间和位置信息的电生理指标。该指标是字母文字加工过程中所不曾出现的。因此,与加工字母文字相比,汉字拥有更复杂的信息加工过程,这些信息是在早期完成的低频空间信息。

笔迹引发自我参照加工

“见字如见人”汉字相比,一个人的笔迹中包含着大量自我相关信息,这些信息能引发自我参照加工。大量自我参照加工的研究表明,与他人相关的信息相比,自我相关信息会存在加工优势。一个人看到自己的笔迹,会引起相关的心理活动,比如我是怎样写的、我为什么总是以这种方式书写、我写得好不好等,个体在检索这些信息的同时对自己的笔迹信息进行加工与整合。另外,自我笔迹还能引发强烈的情绪反应汉字相比,如对自己的笔迹是否满意、随后伴随积极或消极情绪等。一般情况下,对他人笔迹的加工更为客观,而对自己笔迹的加工更为主观。被试注视他人笔迹和自己的笔迹,在1000—1500毫秒和1500—2000毫秒的时间区间上振幅有明显的差异,通过对两种条件下差异波的偶极子分析,最终定位在大脑后扣带回皮层(posterior cingulate cortex,PCC)。该区域是一个全脑信息的整合场所,尤其涉及与自我有关信息的整合处理。由此得知自己的笔迹引发了更多的自我参照加工。

字如其人。“言,心声也;书,心画也。”笔迹即心迹。已有研究表明,字迹的大小、笔压的轻重、书写留边与书写速度都能反映一个人的人格特点。杨国枢的研究表明,不论男女,字迹越大越内向,而对于男性来说字迹越潦草越外向。笔迹的笔压与外向呈正相关。高尚仁的研究表明,笔压重者多外向,笔压轻者多内向。孟庆茂等人的研究表明,横画笔压轻的人,常表现为有自卑感,缺乏自信;横画笔压重的人,有敢作敢为的精神;竖画笔压重的人易怒、易焦虑、对刺激反应强烈;竖画笔压越轻,人的情绪越稳定。范列的研究表明,左留边越大,有恒性、独立性越差。威廉斯(Williams)等人的研究表明,书写速度快的人易冲动,书写速度慢的人较沉稳。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