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Close

关于出家剃头的诗句

1.有关剃头发的成语
有关剃头发的成语——削发明志、削发披缁、披缁削发、削发为僧、削发为尼。

削发披缁

xuē fā pī zī

【解释】缁:黑色,借指僧人穿的黑色衣服。
剃光头发,穿上僧衣。
表示出家为僧。

【出处】明·周楫《西湖二集·党阇黎一念错投胎》:“戴了儒衣儒冠,便是孔子;削发披缁,便是释牟尼佛。

【结构】联合式成语

【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指出家

【近义词】披缁削发、削发为僧

【例句】分别去后,王惠另觅了船入到太湖,自此更姓改名,~去了。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八回

2.出家剃头偈颂怎么
1 是剃度,发愿、回向要发自本心自己说! 1剃度科仪 一。

乞度羯磨: 羯磨师:僧集否? 维那师:僧已集。
羯磨师:和合否? 维那师:和合。

羯磨师:未受具足戒者出否? 维那师:已出。
羯磨师:不来诸比丘说欲及清净否? 受欲师:大德僧听!**比丘,我受彼欲清净。

彼为如法僧事与欲清净。
维那师:说欲清净已。

羯磨师:僧今和合何所作为? 维那师:剃度羯磨。
羯磨师: 剃度师:大德僧听,今有白衣**发心出家,比丘**欲度之,大德,当知!(剃度师出位,展大具,三拜长跪合掌三说,问讯,归本位) 羯磨师:诸大德!善思念之。

若有不同意者,应如实答,同意者默然,默然故,知诸大德同意。
羯磨师:今问诸大德,是同意否?(两问) 羯磨师:是中默然,知诸大德同意,是事如是持 。

二、迎师: 三、诵经: 1、羯磨师、剃度恩师拈哑巴香升座。
2、乞度白衣拈香。

(唱卢香赞,南无般若会上佛菩萨三称,念一卷, 唱摩诃般若波罗密多三称) 四、辞别父母: 1、说偈:流转三界中,恩爱不能脱,弃恩入无为,真实报恩者 2、礼谢父母等三恩 五、剃度 1、剃度师开示: 2、剃度:( 剃度时大众念释迦圣号) 3、改装(剃度师把准备好的服装给弟子,让其回房间换上) 六、发愿: 请度弟子自己说。
七、礼祖: (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1、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九拜 2、顶礼(剃度恩师所属宗派)历代宗师三拜 3、顶礼(所在寺院)开山及诸祖老和尚三拜 4、顶礼堂头大和尚或师爷三拜(如果有的话) 5、顶礼诸位引礼及在座诸位师父三拜 6、顶礼剃度恩师三拜 八、祝贺回向: 1、回向功德 2、送师 3、大众祝贺。

3.有一个人在剃头猜成语
半路出家bàn lù chū jiā

[释义] 半路:路途走到一半;指成年以后;出家:离家去当和尚、尼姑。
不是从小而是年岁大点才去当和尚、尼姑或道士的。
泛指半路上才学着干某一行不是本行出身。

[语出] 《亨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先前读书;后来看看不济;却改行做生意;便是半路出家一般;买卖行中本不是你等伎俩;又把本钱消折去了。

[正音] 家;不能读作“jià”。

[辨形] 家;不能写作“嫁”。

[反义] 科班出身 训练有素

[用法] 多含贬义。
多用于口头语;表示不是从开始就从事某项工作;而是中途才学习或改行的;用在自己身上为自谦之语 。
一般作宾语、定语。

[结构] 偏正式。

4.'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这诗句是苏曼殊写的还是李叔同的
苏曼殊 。

出自出自近现代苏曼殊的《本事诗十首·选二》。

诗词内容:

乌舍凌波肌似雪,亲持红叶索题诗。

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

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

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

释义:苏曼殊写给百助的,在东京遇上时,百助已经剃度,对你给的爱情,只能报之以无情的泪水,我们为何在我未曾出家之前相识啊。
迷蒙细雨中诗人倚靠在日本民居的小楼上,正听着百助用尺八箫吹奏着《春雨》曲,竟引出诗人无尽的乡思。

箫声引起他对故国的思念,亦可指他挂念着当时国内的革命思潮。
诗人在漫天的樱花飘洒中孤独前行,亦是一断鸿飘零,不知归往何处。

扩展资料:

《本事诗十首·选二》的作者苏曼殊:

苏曼殊(1884~1918年),近代作家、诗人、翻译家,广东香山人。
原名戬,字子谷,学名元瑛(亦作玄瑛),法名博经,法号曼殊,笔名印禅、苏湜。
光绪十年生于日本横滨,父亲是广东茶商,母亲是日本人。

苏曼殊一生能诗擅画,通晓日文、英文、梵文等多种文字,可谓多才多艺,在诗歌、小说等多种领域皆取得了成就,后人将其著作编成《曼殊全集》(共5卷)。

作为革新派的文学团体南社的重要成员,苏曼殊曾在《民报》,《新青年》等刊物上投稿,他的诗风“清艳明秀”,别具一格,在当时影响甚大。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苏曼殊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