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Close

中国“最美的书”设计家系列展第一回书坊展出

【CPP114】讯:春光正好,读书正当时。中国“最美的书”设计家系列展第一回“美编派——周晨书籍设计展”正在上海千彩书坊展出。二十多年的时间跨度,四十多种图书设计作品,不仅诉说着设计师本人对纸质书的“深情”,作品展现的兴味盎然的东方情怀和江南神韵,也展示了国内图书设计的“软实力”。展览5月18日结束。 ——编者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第十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成年人中,人均每年纸质书阅读量为4.7本,高于2019年的4.65本;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3.29本,高于2019年的2.84本;31.6%的成年国民有听书习惯。

纸质图书阅读率和数化阅读接触率双双上涨,但增加幅度明显是后者更快,另一边还有“来势汹汹”的有声书,很多人也对纸质书的未来做各种猜测:手不释卷这个古老的成语是不是哪天会被改为“手不释机”?“开卷有益”会不会变成“开机有益”?

然而,作为图书设计师,周晨却认为:“从设计师角度看,这个时间点正是纸质书发展的最好阶段。”

9种图书获评中国“最美的书”,并在2017年、2019年于德国莱比锡两度摘得“世界最美的书”,周晨之所以得出如此结论,正是基于国内图书设计行业的现状进行判断的。“现在的印制水平较之以往已大大提高,中国出版业还有手工艺的优势,技术条件成熟了,中外交流增多,审美多元化,对图书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相应的是,设计师发挥的机会其实也更多了。”

设计的真谛

作为中国书籍设计的年度评选活动,已成功举办了18届的中国“最美的书”,截至目前共选出“最美的书”396种,其中有21种获得了“世界最美的书”称号。这些数据成为周晨对中国图书设计正处于“黄金时代”判断的侧证。

实际上,中国当代书籍设计方兴未艾,在国内外产生了影响力,国内外的频繁行业交流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不小。国内书籍设计大师吕敬人、宁成春广泛的阅读书籍是什么成语,都有在国外留学、师从设计名家的经历。“作为出版社同行,我的设计受到吕敬人老师、宁成春老师这些前辈作品的启发影响。”周晨1996年进入出版社工作,从担任美术编辑开始,已经有25年的图书设计工作经历,他坦言,自己的书籍设计经验,一方面源于同行前辈,另一方面也是来自美术编辑的工作实践与交流学习。

对于像周晨这样的设计师来说,除了几年一届的全国展之外,每年在上海举办的中国“最美的书”评选,是他们期待的行业高光时刻。而由于上海的评选又和莱比锡“世界最美的书”对接,每年春天“世界最美的书”奖项公布之时,也牵动着他们的心。

“2015年,我曾随上海组建的中国设计家代表团参加过莱比锡书展,可惜那次中国没有作品获奖。”尽管如此,第一次亲手翻阅获奖的“世界最美的书”,这种直观的感受仍然令周晨记忆犹新,绝非在网上看获奖作品图片那么“单薄”。

“说得形象点,获得‘世界最美的书’桂冠的似乎都有点‘灰头土脸’。”吕敬人曾在媒体采访中这样描述国际评委们的坚持,“书籍审美不是单一以装帧好坏为标准,外在是否漂亮并不是主要选择,图书的整体美才是他们所看重的。”

十多年前,上海第一次举办“世界最美的书”展览,周晨观展时也有相似的感受。这些封面并不是一下让人感觉很惊艳,但是通过时任德国图书艺术基金会主席的乌塔·施耐特女士的讲座解读,周晨发现里面大有文章。“从外到里,书籍设计是一个完整的视觉叙事系统,叙事的节奏线索都十分讲究,独特的视觉语言、语法,就像导演一样,和我们当时的出版物形成很大的反差,给我的触动很大。”

“最美的书”评选就像是一个坐标,在广泛交流的纵向对照、横向比较中,周晨与不少国内设计师一样,开始从这个坐标中寻找适合自己的点。

“别人的嫁衣”

周晨经历过电脑设计软件尚未普及的“做黑稿”手工阶段广泛的阅读书籍是什么成语,见证了电脑、手机普及对图书出版产生冲击的时代巨变,也在行业交流和碰撞中探索自己的设计路径和风格。这一切都让他与国内同行“和而不同”。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