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Close

关于民族和谐的诗句

1.关于56个民族和谐的名言
1、和谐是爱与恨结合起来的庄严的配偶。
——罗曼·罗兰

2、讲述生活则声音没有不和谐的。
——英国诗人柯尔律治

3、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见的和谐更美。
——赫拉克利特

4、没有那门学科能比数学更为清晰的阐明自然界的和谐性。
——Carus,Paul

5、美的真谛应该是和谐。
这种和谐体现在人身上,就造就了人的美;表现在物上,就造就了物的美;融汇在环境中,就造就了环境的美。
——冰心

6、美在和谐。
——赫拉克利特

7、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
——雨果

8、青春似一日之晨,它冰清玉洁,充满着遐想与和谐。
——夏多布里昂

9、世间最平和的快乐就是静观天地与人世慢慢地品味出它的和谐。
——三毛

10、世界就是一座供奉不和谐之神的巨大神庙。
——伏尔泰

11、幸福永远存在于人类不安的追求中,而不存在于和谐与稳定之中。
——鲁迅

12、友谊是一种和谐的平等。
——毕达哥拉斯

1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十六届四中全会歌与诗是对天生和谐的姐妹。
——弥尔顿

14、恶德——不和、战争、悲惨;美德——和平、幸福、和谐。
——雪莱

2.关于和谐的诗句
1.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唐·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 2.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唐·柳宗元《江雪》 3.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唐·韦应物《滁州西涧》 4.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宋·赵师秀《约客》 5.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宋·范仲淹《江上渔者》 6.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宋·曾几《三衢道中》 7.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宋·杨万里《小池》 8.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唐·胡令能《小儿垂钓》 9.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唐·张志和《渔歌子》 10.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唐·苏轼《惠崇》 1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12.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

3.关于"民族团结"的诗词有哪些
例如:

1、野幕敞琼筵,羌戎贺劳旋

释义:在塞外郊野宽敞的军营帐幕里,摆满了精美的玉液佳肴,边塞的兄弟民族和唐军共同庆贺、慰劳凯旋归来的将军。

2、九月天山风似刀,城南猎马缩寒毛。
将军纵博场场胜,赌得单于貂鼠袍

释义:九月的天山寒风凛冽,似刀割脸,连城南的猎马都紧缩寒毛。
“风似刀”是夸张的比喻,突现边塞地区周天寒彻、冷风刺骨的严冬景象。
将军纵博场场获胜,赢得了少数民族首领的貂

鼠袍。

3、《示儿》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释义:我本来就是知道人死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
只是为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
南宋军队平定中原的那一天,在家里祭祀祖先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把这件事情告诉你们的父亲。

4、《马上作》 戚继光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月笑平生。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释义:驰聘疆场、转战南北是为了报答皇上对我的信任,南北江畔和北方边关的花草都笑我一生忙忙碌碌。
一年三百六十日,我都是带着兵器骑着战马在疆场上度过的。

5、万人操弓,共射一招 ,招无不中。
——《吕氏春秋》

释义:一万个人拿起弓箭,共同射向同一个目标,目标不可能不被射中。

4.求一首关于种族间和睦共处或团结的古诗词
塞下曲 常建 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词语解释: “玉帛”,指朝觐时携带的礼品。

执玉帛上朝,是一种宾服和归顺的表示。
“帝乡”,指西汉国都长安 “乌孙”是活动在伊犁河谷一带的游牧民族,为西域诸国中的大邦。

“天涯静处”,甘肃玉门关一带,泛指往年征战之地 “兵气”,同样是指战象 译文: 乌孙的使臣带着玉帛觐见了汉朝的皇上,在回归的路上仍然不时回望帝都长安;乌孙回到自己的领土不再为了称王而征战。
以往征战频繁的地方不再有战火,日月的光华照彻寰宇。

(自己译的,不太雅,包涵下~) 赏析: 边塞诗大都以词情慷慨、景物恢奇、充满报国的忠贞或低徊的乡思为特点。
常建的这首《塞下曲》却独辟蹊径,弹出了不同寻常的异响。

这首诗既未炫耀武力,也不嗟叹时运,而是立足于民族和睦的高度,讴歌了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友好的主题。
中央朝廷与西域诸族的关系,历史上阴晴不定,时有弛张。

作者却拈出了美好的一页加以热情的赞颂,让明媚的春风吹散弥漫一时的滚滚狼烟,赋予边塞诗一种全新的意境。
诗的头两句,是对西汉朝廷与乌孙民族友好交往的生动概括。

“玉帛”,指朝觐时携带的礼品。
《左传。

哀公七年》有“禹合诸侯干涂山,执玉帛者万国”之谓。
执玉帛上朝,是一种宾服和归顺的表示。

“望”字用得笔重情深,乌孙使臣朝罢西归,而频频回望帝京长安,眷恋不忍离去,说明恩重义浃,相结很深。
“不称王”点明乌孙归顺,边境安定。

乌孙是活动在伊犁河谷一带的游牧民族,为西域诸国中的大邦。
据《汉书》记载,武帝以来朝廷待乌孙甚厚,双方聘问不绝。

武帝为了抚定西域,遏制匈奴,曾两次以宗女下嫁,订立和亲之盟。
太初间(前104-前101),武帝立楚王刘戊的孙女刘解忧为公主,下嫁乌孙,生了四男二女,儿孙们相继立为国君,长女也嫁为龟兹王后。

从此,乌孙与汉朝长期保持着和平友好的关系,成为千古佳话。
常建首先以诗笔来讴歌这段历史,虽只寥寥数语,却能以少总多,用笔之妙,识见之精,实属难能可贵。

一、二句平述史实,为全诗铺垫。
三、四句顺势腾骞,波涌云飞,形成高潮。

“天涯”上承“归去”,乌孙朝罢西归,马足车轮,邈焉万里,这辽阔无垠的空间,便隐隐从此二字中见出。
“静”字下得尤为有力。

玉门关外的茫茫大漠,曾经是积骸成阵的兵争要冲,如今却享有和平宁静的生活。
这是把今日的和平与昔时的战乱作明暗交织的两面关锁的写法,于无字处皆有深意,是诗中之眼。

诗的结句雄健入神,情绪尤为昂扬。
诗人用彩笔绘出一幅辉煌画卷:战争的阴霾消散净尽,日月的光华照彻寰宇。

这种理想境界,体现了各族人民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崇高理想,是高响入云的和平与统一的颂歌。

5.歌颂民族团结的七言诗歌
1、五十六朵鲜花共栽一个盆,

五十六棵翠竹共连一条根。

五十六个民族团结一条心,

就能把祖国建设得繁花似锦。

五十六窑砖瓦筑成一栋房,

五十六车矿石炼成一炉钢。

五十六个民族团结一条心,

就能把祖国建设得繁荣富强。

2、一把镰刀, 一把铁锤,

组成一支举世无双的方队。

一颗种子,一块土壤,

展示一片苍翠葱茏的春晖。

气宇轩昂的方队中,

有我的爷爷有你的父辈。

燕舞莺歌的春晖里,

有你的兄弟有我的姐妹。

啊,我们相互依存共同护卫,

就像鸟儿依恋着森林。

啊,我们相互依存共同护卫,

就像鱼儿离不开水。

我们谁也离不开谁,

谁也离不开谁。

3、碧月流云,明月当空。

沉睡的夜,

已经没有久远时战乱硝烟的迷茫,

进入梦乡的人们,

你是否会在梦里问一下自己,

是什么让我的生活如此可爱,

是什么让我的灵魂如此幸福,

又是什么让我的自豪如此孤寂。

夜深人静,岁月走远。

我只想用我平静的语言,

去怀念民族的无畏;

我只想用我宁静的耳朵,

去谛听那早已模糊的枪战声;

我只想用我淡泊的理念,

去祭祀曾经为祖国而战、

为民族团结而战的勇士们的亡灵。

安谧的楼群掩映着白日的喧哗,

和平发展,和平共存,

这是整个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世界的呼声。

扩展资料:

民族团结是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各民族内部的团结。
中国共产党处理民族关系问题的一项准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

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
”民族团结是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是祖国统一的基础,因此,必须维护民族团结。
维护民族团结,既要反对大民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

既要认真落实民族政策,认真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又要坚决反对破坏民族团结、制造民族分裂,依法严厉打击和制裁分裂祖国的活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民族团结

6.关于和睦的古诗文名句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珍惜“和”,造字就是一株禾苗一张口,与吃饭一样重要。

由“和”构成的词比比皆是,诸如和平、和顺、和畅、和睦、和亲、和气等等不一而足。
从古老的“和为贵”到现今的构建和谐社会,以民族性格的角度讲是一脉相承的。

在民间俗语中,也有大量的有关和谐的说法,可见和谐的观念根深蒂固。
所谓“家和万事兴”,“家中不和外人欺”,“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这是强调家庭邻里要和谐;“良言一句三春暖,恶语伤人透骨寒”,“冤家宜解不宜结”,“得饶人处且饶人”,这是强调人际关系要和谐;“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大家礼让三先,互敬互爱,常怀感恩之心,自然相处和谐;另外,“不怕人不敬,就怕己不正”,只要人人修身正己,严以律己,这当然增强了社会和谐的因素。

7.民族团结的小诗五、六句,一句也就七个字
七律 民族团结柱

锦绣江山大路迢,高歌一曲入云霄。

同心培育和谐树,合力耕耘团结苗。

天有怡情春蓓蕾,世逢新盛海升潮。

中华儿女今何似?当胜前朝旧舜尧。

七律——峨边县庆三十周年

三十周年沐风雨,农林水电谱新篇。

富民强县谋发展,民生改善跨千年。

山清水秀彝乡美,民族团结天地欢。

改革开放结硕果,喜看今朝新峨边!

庆祝庆祝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成立30周年。
旨在用诗词楹联反映长阳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以来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讴歌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表现民族团结及社会和谐。

七律·咏长阳

电线康庄覆陌阡,燕归难觅旧房檐。

黄牛隐退机耕地,扁担搁闲车进园。

文化礼堂村组有,社区教室县乡联。

画廊秀美驰中外,巴域腾飞载史篇。

8.求一首关于种族间和睦共处或团结的古诗词
塞下曲 常建 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词语解释: “玉帛”,指朝觐时携带的礼品。

执玉帛上朝,是一种宾服和归顺的表示。
“帝乡”,指西汉国都长安 “乌孙”是活动在伊犁河谷一带的游牧民族,为西域诸国中的大邦。

“天涯静处”,甘肃玉门关一带,泛指往年征战之地 “兵气”,同样是指战象 译文: 乌孙的使臣带着玉帛觐见了汉朝的皇上,在回归的路上仍然不时回望帝都长安;乌孙回到自己的领土不再为了称王而征战。
以往征战频繁的地方不再有战火,日月的光华照彻寰宇。

(自己译的,不太雅,包涵下~) 赏析: 边塞诗大都以词情慷慨、景物恢奇、充满报国的忠贞或低徊的乡思为特点。
常建的这首《塞下曲》却独辟蹊径,弹出了不同寻常的异响。

这首诗既未炫耀武力,也不嗟叹时运,而是立足于民族和睦的高度,讴歌了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友好的主题。
中央朝廷与西域诸族的关系,历史上阴晴不定,时有弛张。

作者却拈出了美好的一页加以热情的赞颂,让明媚的春风吹散弥漫一时的滚滚狼烟,赋予边塞诗一种全新的意境。
诗的头两句,是对西汉朝廷与乌孙民族友好交往的生动概括。

“玉帛”,指朝觐时携带的礼品。
《左传。

哀公七年》有“禹合诸侯干涂山,执玉帛者万国”之谓。
执玉帛上朝,是一种宾服和归顺的表示。

“望”字用得笔重情深,乌孙使臣朝罢西归,而频频回望帝京长安,眷恋不忍离去,说明恩重义浃,相结很深。
“不称王”点明乌孙归顺,边境安定。

乌孙是活动在伊犁河谷一带的游牧民族,为西域诸国中的大邦。
据《汉书》记载,武帝以来朝廷待乌孙甚厚,双方聘问不绝。

武帝为了抚定西域,遏制匈奴,曾两次以宗女下嫁,订立和亲之盟。
太初间(前104-前101),武帝立楚王刘戊的孙女刘解忧为公主,下嫁乌孙,生了四男二女,儿孙们相继立为国君,长女也嫁为龟兹王后。

从此,乌孙与汉朝长期保持着和平友好的关系,成为千古佳话。
常建首先以诗笔来讴歌这段历史,虽只寥寥数语,却能以少总多,用笔之妙,识见之精,实属难能可贵。

一、二句平述史实,为全诗铺垫。
三、四句顺势腾骞,波涌云飞,形成高潮。

“天涯”上承“归去”,乌孙朝罢西归,马足车轮,邈焉万里,这辽阔无垠的空间,便隐隐从此二字中见出。
“静”字下得尤为有力。

玉门关外的茫茫大漠,曾经是积骸成阵的兵争要冲,如今却享有和平宁静的生活。
这是把今日的和平与昔时的战乱作明暗交织的两面关锁的写法,于无字处皆有深意,是诗中之眼。

诗的结句雄健入神,情绪尤为昂扬。
诗人用彩笔绘出一幅辉煌画卷:战争的阴霾消散净尽,日月的光华照彻寰宇。

这种理想境界,体现了各族人民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崇高理想,是高响入云的和平与统一的颂歌。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