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Close

诗词里的暗示

中国诗歌相比于外国诗歌,最广为认知的区别便是它的暗示性了。

早在《诗经》出现,文字刚刚成熟的时候,中国人就已经能用“赋比兴”的手法,将“求子不得,辗转反侧”、“宛在水中央”的心情,用雎鸠的叫声,和穿过茫茫蒹葭,道阻且长来委婉地表示出来。后世的田园诗、现实主义诗歌、浪漫主义诗歌、讽喻诗、言志诗,无一不继承发扬了这一特点。

“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钱钟书如是说。中国诗人暗示的方法之多,题材之广,实在不是我所能掌握的。因此,我只想从“意象”这一角度,浅析中国诗歌的暗示性。

意象对于诗歌的作用,表现最直接的是,它能够构建一首诗歌的基调,也就是为诗里其他的内容,烘托出一个特定的氛围。这种作用很像,我们打出租车的时候,往往一进入车内,就会感受到一种,不太一样的氛围。如果司机非常沉默寡言,车里没有任何背景音乐,我们就会感受到压抑的气氛;反之,如果司机很热情,车里放这轻松的音乐,车里的气氛就是温暖的。

意象也是如此,举个粗糙的例子,如果我们把山、水、禾苗、人家,几个词并排放在一起,不需要任何的连接,我们也能联想出一幅山野乡村的景象,而且,禾苗的嫩绿,山间清新的空气,流动的水,劳作的人,会使这个景象显得欣欣向荣,营造了一个很轻松、欢快的氛围。

意象所营造的,这个特定的氛围十分关键。如果此时,诗人处在那个山野乡村中,他的心情多半和轻松欢快的氛围一致,而不太可能是阴郁痛苦的,除非他再用转折的诗句。因为这个氛围,往往暗示了作者的情感,甚至暗示了诗歌的内容,进而暗示诗歌的主题。

马致远的“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正是用意象,暗示情感的好例。“古道”见得坎坷,“西风”见得强劲,而寒冷“瘦马”见得贫而无力,“夕阳”见得光热微弱,“断肠人”见得失意致及。几个词创造了一幅,失意的断肠人,骑一匹体弱的瘦马,顶着风,在被踏的坚硬,却不够平坦的古道上缓缓前行,在微弱的夕阳下,显得格外凄凉肃杀的图景。

那作者的心情,大概就像骑马人那样凄凉、失意,感到希望的飘渺,但又隐约觉得,内心中有东西在呐喊。能够将这么丰富的情感,如此精炼地表达,意象的暗示真可谓功不可没。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所表达的情感不用意象,我们尚且还可以表述,但李商隐的“向晚意不适诗词意象,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中的情感,不用意象来暗示,几乎是无法表达的。

“向晚”给人一种淡淡的压抑;“古原”给人一种旷野沧桑之感;“夕阳”灿烂迤逦而宏大,使人流连;“黄昏”太阳光热渐收,让人感到消逝的哀伤。由于他通篇没有提到任何其他的人,我们就会觉得是他独行到一片古老的原野上,夕阳将天、古原与他都染成金色;他静静地矗立在那片高原上,看夕阳渐渐消失在地平线下。

可是,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蒋勋先生将这解释为孤独。好像也不是一般意义上,脱离人群的孤独,是另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孤独。意象在此诗中,构建了一个我们在生活中,体验过的场景,从而在相似的情景、氛围下,引发我们自己,体验过的情感,来暗示作者的情感。

这样,就能把丰富、含混的情感,精准地传达给读者。至于意象暗示诗歌的内容和主题,例子也非常多。譬如从屈原起,香草、美人就成为忠臣、君王的代名词,常用于表达怀才不遇之情。又如梅、兰、竹、菊,出现这些意象是,诗人往往要咏物抒怀,暗示自己高尚的情操。

不过我认为,用意象暗示诗歌的,内容和主题,用得最好的,还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单从题目上看,春、江、花、月、夜五个词,本身就营造了一个静美的意境。但这远不是春、江、花、月、夜这些意象的用意。

事实上,春、江、花、月、夜指的是,分别关于它们的五个主题。其中,最重要的三个主题是,月、江、春。从它们的使用频率上,也可以看出来,月12次,江12次,春4次。这三个意象其实分别可以传达,很多种情感,表达很多个主题,但张若虚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挖掘了它们的哲学意义。

月、日、星辰之类的天体,在古人心中都是非常神奇的,它们是永恒的,地球上的一切千变万化,似乎都与它们没有关系;它们又是遥不可知的;可是它们又是那么地迷人,特别是月亮,那样皎洁、明净。基于这种认识诗词意象,月亮很容易使人在凝视它的时候,唤起对什么是永恒?什么是它的起源?那种深远的遐想,因此,月在此是可以暗示本源与永恒的。

江的暗示性也是类似的,那滔滔的江水,展示着人类不可企及的,大自然的力量。人在大江大河面前,才真正会感觉到,自己是多么渺小,多么不堪一击。而这种超凡的力量,似乎永远不会消失,好像从“时间”诞生开始,就已经开始拍击着,并且将持续到永远。

在华夏民族没有到达青藏高原之前,更是不知这种力量的源头。孔子的一句:“逝者如斯,不舍昼夜。”更是把这一意象,引向了对于人生命短暂的哀叹。所以,“江”在此也能够暗示本源和永恒,并且可以暗示人的生命,易逝而江水永恒的主题。

不管多少,都是心意

举报/反馈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