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Close

让“诗词中国”提振文艺繁荣“精气神”

2014年9月启动的第二届“诗词中国”创作大赛日前落幕,共征集到传统诗词11万余首,投稿作者近3万人,参赛者中年龄最大的92岁,最小的仅12岁,足见“诗词中国”是一次影响广泛的文化赛事。在欣喜的同时神诗词,我们也需要看到当下诗词创作所面临的窘境--诗词的影响力在下降,喜爱诗词的人在减少,诗词的群众基础尤其青少年队伍在萎缩,刊载诗词的纯文学刊物生存艰难等。(8月11日,《中国文化报》)

在文艺繁荣的版图中,我们总是聚焦于“显性”的内容,比如小说创作,比如电影创作等等。其实,文艺繁荣是一个比较宽泛的词汇,也是一个比较宽广的内涵。在这样的内涵中,诗词注定应该占据特殊的角色。只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诗词在中国的黄金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而我们一边呼吁着这样的时代的消失,一边又有着很多不屑的神情。因为人们总是太忙碌,而诗词总是吟诗作赋,成为一种人们诟病的内容。但是,笔者以为,唯有重新鼓起“诗词中国”的风帆,才能够提振文艺繁荣的“精气神”,从这次“诗词中国”创作大赛,我们或许就能够窥见一斑。

诗词的世界,曾经是如此的世界。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海子、顾城、舒婷、芒克、北岛等无数的诗歌创作者涌现出来,也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的精神财富。顾城的《一代人》中写道,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来寻找光明。这样的直刺心扉的诗句无疑就是那个时代最好的明证。在这样的时代中,我们能够感受到时代的脉搏,在诗词中也能够明白历史进步的号角。只是,这样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新的历史时期中,我们能够做到的或许没有像上个世界八十年代这样的辉煌,但是却能够懂得其中的价值真谛。那就是,诗词本身能够给人的心灵带来抚慰,也能够给文艺繁荣本身的话题带来无限思考。

那么,今天我们就不应该看着诗词自动消失,而是启动振兴工程。“诗词中国”创作大赛的举办,其实就是一个最好的契机。在这样的契机中,我们看到无论年龄大的还是年龄小的,都有着积极的参与热情。既然如此,我们就能够明白,诗词对于国人来说并没有消失,只是缺乏一些刺激的手段罢了。有鉴于此,在“诗词中国”的道路上,我们需要有着更多的刺激手段的出笼,让“诗词中国”真正能够重新回来,走进我们的生活,走进我们的时代,只有如此,才能够为文艺繁荣增添无限的光辉,在这样的进程中,也让我们明白一个最为简单的道理神诗词,文艺繁荣往往蕴含在人们的内心深处,只有不断刺激,就能够炉火纯青。

可以想象的未来就是,随着“诗词中国”能够落地生根,文艺繁荣的“精气神”也注定就能够被提振起来。对于我们文化自信的增长来说,这无疑又是一个最大的刺激效应。因为我们往往提及文化自信的内涵,却总是缺乏相应的手段和支撑点。而“诗词中国”就是如此一个最大的契机。让我们在“诗词中国”重新来到的历史契机下,让文艺繁荣的“精气神”能够重新提振起来,带来文艺真正的繁荣,让我们的精神世界生机盎然。(陆怡)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