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Close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有错字,诗词大会36人不知,康震无奈

古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美的组成部分,千百年后我们再读依然余音袅袅,那些富有辞采声韵之美,又饱含作者深刻人生感悟的佳作,给予了我们精神上极大的享受。相信你和我一样,每每读起它们总能振奋人心。

中国古诗词有很多堪称是人间绝句,字数不多,却能勾勒出无限的意境与感情。古诗词是我们历史文化的精华,也是最能打动人心的语言。

品多了诗词后,笔者发现一个问题:其实大诗人们心里,都有一个挺美的“梦”。

杜甫做着一个大文豪的梦最有名的诗词,他要“语不惊人死不休”,虽然生前他没能名满天下,但死后他的才华终被发现了;王维做着一个隐士的梦,他写了大量的山水诗,虽然他始终无法真正地远离朝堂,但他成了山水诗的扛把子。

而咱们的诗仙,心里也有一个梦:一个关于侠客的梦。据统计,在李白平生的千首诗作里,提到剑的共有107次。可以说,从首次出蜀游历,到人生黯然谢幕,李白一直在自己的侠客梦里。而他写得最牛的侠客诗,自然是《侠客行》。

《侠客行》(节选)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写这首诗时,40多岁的李白带着他的游侠梦四处漫游。这首诗后半不分咱们不说,只说这前40个字,确实是经典中的经典。金庸先生后来直接把这些意境用到了自己的武侠小说里,也让此诗更加出名。

但令人不解的是,在诗词大会第6季里,百人团里不少选手却硬是错在了“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这10个字上。当时的题目是这样的:

这题的答案是A选项,B选项里“功”字是错别字,场上36人答错。对于这个错误率,导师康震直皱眉表示无奈,他说:如果把功也给隐了,那李白要不高兴了。康教授这话虽然看上去只是在开玩笑,但却道出了“功与名”和“身与名”之间的区别。

从字面意思上来看,“身与名”指的是侠客救人后功成身退,人离开了,也没有留下名字。如果改成了“功与名”,意思是功劳也没有了,这显然也不符合李白的性格特点。事实上,“身与名”在唐代是一个固定的说法,当年杜甫在《戏为六绝句》中写道“尔曹身与名俱灭”,用的也是这个固定说法。而“功与名”这一说法,则在宋代比较流行。

其实像这样的错字题,诗词大会考过挺多,每一次都有不少选手答错。比如第五季曾考过“侯门一入深似海”,当时硬是有大半选手答错,其实正确的应该是“侯门一入深如海”。当时很多选手还不解,觉得从我们现代人的语言来看,“深似海”摆明了要更接地气,但事实上这样写的话平仄就不符合七绝的要求了。

除了要考虑格律,古人在用字时还要考虑到意思的精准度。比如诗词大会曾考过的“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当时错误的选项里把“巾”写成了“襟”最有名的诗词,也有16位选手没有发现。其实人家王勃是用心良苦,“巾”更符合当时分别的状态,更准确。

像这类的挑错字题,之所以每一次都会有不少选手答错,原因很简单:因为很多诗迷在背诵古诗词时,都是囫囵吞枣,根本没有认真领会。

或许有些诗迷会觉得,这样字字计较似乎没什么必要,对此笔者只想说贾岛的一句诗: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流泪。古人写起诗来并非每个人都能下笔如有神,多数诗人一生只写成功了那么一两个名句,从此就名满天下了。而为了这一两个名句,这些诗人可能斟酌了数年,换了一个又一个字眼,推敲了一次又一次。所以笔者始终认为,咱们不能辜负了这些文人们的心血,一字一句咱们都得理解通透、都得读对。

中国诗词短小而精悍,拥有这无穷无尽的力量。古人写诗最注重讲究“练字”,如果我们都不能认清、理解字眼,何谈“练字”?

“练字”即诗人运用简练、生动、含蓄、优美的字词进行锤炼与搭配,从而使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精妙,将诗人的情感刻画得更加入木三分。

很多父母让孩子学古诗,就是觉得古典文化里有太多的营养,能锻炼孩子的理解力、想象力等等。

读诗词既可以无形中培养一个人 的气质;

同时也能增加一个人的学识和见识

如今新教改的 内容变动,也足以说明 这一点。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