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Close

2015海南“知和行”中秋诵诗会丨把诗歌和月色带回家

在上升中敞开——海南诗歌和海拔诗群

符力林森

海南远离大陆,地理环境特殊,岛外移民所带来的中原文化与海南本土文化互相碰撞,彼此交融,从而形成独特、丰富的人文景观。在新世纪开端以来的这十余年里,作为海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海南诗人和海南诗歌,越来越有力地活跃着海南文坛,越来越突出地为当代中国诗歌的发展带来新的能量。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海南诗人”,是与海南作协主办的诗歌刊物《海拔》有一定联系的海南诗人的集合体,国内诗歌界把这个诗人集合体称之为“海拔诗群”。

“海拔诗群”的兴起

在最近的三十年里,读诗并且持续关注中国诗歌发展情况的人们基本上能看到这一点:海南“海拔诗群”的迅速兴起和“海南诗歌”影响力的日渐彰显,跟电子网络日益发达、中国诗歌现场不断升温的这个时代背景密不可分。面对时下的中国诗歌大潮,海南诗人和海南诗歌在上升的过程中敞开着自身,而不是在这座海岛上安静得近乎昏昏欲睡,任由这片得天独厚的文化领地在时光的流转里陷落与荒芜。

自海南建省以来,一批又一批岛外作家、诗人先后踏上海南这片土地,加入海南文化创作队伍之中,由此而来的新的创作浪潮,激荡着整个海南文化氛围。1988年10月,台湾诗人罗门重回他的出生地——海南,在海南大学图书馆设“罗门、蓉子文学创作成果专柜”,与莘莘学子对话,跟文化届人士热切交流。1998年,评论家、诗人耿占春来海南开始新的工作生活;2004年3月,旅居荷兰达15年之久的朦胧诗人多多回国,受聘于海南大学文学院;2005年,诗人王小妮和诗人、评论家徐敬亚同时为海南大学文学院所聘任;此外,于坚、杨炼、王家新、翟永明、李亚伟、萧开愚和西川等诗人多次来海南会友,或参加各种学术研讨会……影响力非凡的当代诗人和评论家的到来,各种形式的诗歌活动的先后开展,使海南诗歌气温空前地上升了起来。

对此,耿占春在2004年2月1日的《海南日报》上发表了一个海南文化人的远见和美好期待:“海南的自然环境优势已经为国内外的人们所认同,在这种自然环境的优越性之外,如果海南能够同时拥有更加重要的文化地位更浓厚的文化氛围,海南才会真正成为人们安居的家园,它不仅是自然环境的乐园,也应该成为人们心灵所热爱的富有诗意和艺术的家园。”

2004年5月,南方出版社出版海南作协主编的“海拔诗丛”,集中推出李少君、孔见、卢炜、白然、艾子、纪少飞、纪少雄、远岸、黄海星、潘乙宁的个人诗歌专集。那是十年前海南青年诗人的一次集体亮相,更是海南诗歌创作上的一次重大的成果展,所推出的诗歌作品,显示了当时海南诗歌的海拔高度。随着海拔诗歌丛书进入市场,进入读者和评论界的视野,“海拔诗歌”、“海拔诗群”之称逐渐为中国诗歌界所知晓。

《海拔》诗刊的诞生

2006年6月,海南省作家协会换届,为了推动海南诗歌的发展,诗歌创作委员会决定创办一份属于海南自己的诗歌刊物——《海拔》。

《海拔》诗刊不是一个诗歌流派的媒介,而是一个省份的诗歌和诗歌理论新作百花齐放的领地。因此,“海拔”不张扬自己的诗歌口号,不要求有固定的诗歌创作参与者琼的诗词,一切,都像海岸上的青草那样自然而然地生发着。因此,谈论《海拔》诗刊,就是在谈论《海拔》办刊的缘起、宗旨、主要成员和诗歌活动,也是在谈论整个海南省新近的诗歌创作成果和理论成果,以及海南诗歌作者的交流状况和海南诗歌传播工作的进展情况等等。

2006年10月22日首届“海拔诗歌”朗诵会在海南大学举行,极大地活跃了海南大学的校园诗歌氛围,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海南省校园文学的发展。

2009年2月16日,由海南省委宣传部发起,省文联、省作家协会主办的“诗歌岛”计划及海南诗歌大奖赛正式启动,计划实施建立诗歌交流平台、举办诗歌大赛、开展群众性的诗歌交流和欣赏活动,将诗歌作为海南文学的一个生长点,营造浓烈的文化氛围,促进海南文学的整体繁荣和人文教育的普及,为诗情画意的海南岛增加人文内涵。那一年,《海拔》诗刊改为季刊,仍属一份“内部交流”诗歌读本,但实际上已成长为立足海南、面向整个华文诗歌界的诗歌刊物。

值得一提的是,“海拔诗群”之称,最早见于《青年文学》(下半月)2006年12月“八十后诗歌大展”专号。那是国内文学刊物第一次以专辑形式刊发海南青年诗人的诗作。那一次,集体展露头角的80后诗人有林森、王蔚文、陈亚冰、陈祖锦和阿伍,组稿推荐人是李少君。

青年诗人的崛起

在《海拔》诗刊创办以来的第三年,也就是2009年,《海拔》已成为集中海南新生代创作力量的中心性刊物,成为向岛外展示海南诗歌创作成果的一个敞开的窗口。2009年度,由中国作协创研部、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太阳鸟文学年选编辑委员会和《诗探索》编辑委员会等机构选编的《2009年中国诗歌精选》、《2009中国诗歌年选》、《2009中国最佳诗歌》、《2009中国年度诗歌》《中国当代汉诗年鉴》、《2009文学中国》等年度诗歌选本共收入了海南13位诗人50余首诗作,相对于2008年,海南诗人又获得了更为丰富的收成。2012年2月,《诗刊》(下半月)推出“海南诗人作品专辑”,收入14位海南诗人30余首新作,显示了国家权威诗歌刊物对海南诗歌创作的关注程度。这在海南新诗史上尚属首次,这在海南建省以前是不可想象的。对此,有人认为:“以《海拔》为阵营,在外来的诗歌力量和海南本土诗歌群体的合力作用下,海南诗歌不但展露了新的气象,而且迅速融入全国诗歌浪潮当中,成为一股不可低估的新生力量,将当代中国诗歌推向新的、更为开阔的境地。”

在海拔诗群的壮大和海南诗歌的发展过程中,李少君是海南诗人公认的领军人物,他从1990年代中期就怀着极大的热忱,关注海南诗歌发展,组织海南诗歌活动,进而发现和推介青年诗人。蒋浩、江非、张伟栋、叶美、潘维等人先后移居海南,进一步促使“海南无意间成了中国当代汉语诗歌的一个重镇”,也加大了海拔诗群的整体实力,以及促进海南青年诗人的崛起。这就应了江非在2009年夏天的所言:“由海南60、70、80、90后诗人共同组成的这个诗人群体,是中国诗歌现场上的毋庸置疑的生力军,其阵势必将不断壮大,其风采也必将更加迷人。”

在不断崛起的青年诗人群体中,1990年出生于海南儋州的陈不晚(陈有膑),读高三时就写下了这样一个短制:“夜晚有你衣袖那么长/有你酒瓶那么深,还有你眼睛那么暗/你的衣袖这么长,那么多虱子/也跑不到边。你的酒瓶/这么深,那么多夜色也装不满/你的眼睛这么暗,那么多灯火也照不明”(《夜晚》),他习诗时间短,却能以简朴、纯正的语言传达自己对乡土的深切关怀:“咔嚓——咔嚓——/不停地割草,割草/面前的草刚刚扑倒/身后的草又瞬间站起/渐渐地又覆盖了/父亲残损的墓碑//而此时,她的疯母亲/傻子般安静,幸福/呆坐在她父亲的坟前/披散着枯糙的长发/比这满坡的春草/更加地迅猛,繁茂(《故乡割草的少女》)”。他的诗,容易让人想起唐代诗人杜甫、李绅,想起那些苦于体察民情、怜悯苍生的人们,他们的良心善意,在诗行里闪耀着不灭的光芒;比陈不晚小三岁的洪光越,在读高中时就痴迷于诗歌,且注重诗歌语言技艺的磨练,他的诗,开口朗诵,或者在纸质媒体上阅读,都能给人好感:“我同样爱它/爱我们忠于的土地和粮食/正如爱我的情人/和爱/情人嘴唇内高温的语言”(《我和一只小鸟的奇遇》);这两位90后诗人都有较为出众的语言悟性,他们的诗歌前途应不可限量。

在海南80后诗人中,叶美是成熟而有深度的一位,她生于齐齐哈尔,身出学院,诗作多以精准、个性的语言来传达自身的生存体验,诗意深刻、锋利,诗风纯正、耐读:“一些脚步进进出出/一些树木站立着,和人一样/有风时摇动,无风时发呆/这些风景并非什么也不表达/并非只是一种灰色和冷漠的存在/……/日子在身上重新发芽/它会叫人别管童年/宽恕过去青春的无知和罪/向前,宽恕降生/再向前,去赞扬万物里的永生。”(《周年》);身为80后小说家的林森琼的诗词,用小说也用诗歌来建立自己的文学版图,他有较为开阔的人文视野,注重诗歌细节,语言质朴、内敛而不乏灵动:“在别处,春天永远不来。得回去/回到树枝比屋顶高、祠堂比庭院阔气的地方/回到那条瘦水的南岸,回到坟茔与清风之间……得看着两个没满一岁的小侄女/吹着摔坏的小喇叭,闻她们身上醉人的奶香”;王蔚文是林森的同乡,80后,有家族文脉传承,大学期间曾和林森等人主编诗歌民刊《本纪》,他的不少作品把着眼点落在自然景象上,通过自然景物来映照诗人自由、舒展而明朗的内心,并流露出对秘密空间的神往:“雨下在山林的空地上/下在不知何处传来的鸟兽声里/那儿有某人站在一棵瘦铄的古树下/抬头仰望着天,像远行的麋鹿在享受阳光”(《山雨》);颜小烟是海南本土80后女诗人的优秀代表,一如云霞平铺天上,又似雨帘垂挂窗前,她的诗意来得自然而又熨帖:“它们的影子斜斜地划过天空/……这些静默的影子/常常无端地长出一些细碎的胡子/密密麻麻,遍地成林//如同一段无法设防的相思/在某个温柔绵长的午后/寂然地开满了你碧绿的窗台”(《飞鸟的影子》)。她这些年的诗作,更多的是以细腻而婉约的笔触,如丝如缕地呈现一颗柔情之心的多愁善感,语言轻灵,情意缠绵。当然,她有待成熟,也有待深刻而锐利。

海拔诗群中较为出众的80、90诗人还有十几位,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已经成为海南诗歌中坚力量的70后诗人,诸如江非、张伟栋、蒋浩、邹旭、蔡根谈(花枪)、贾冬阳、瑛之等人,各走各的路子,各有各的诗艺风格,他们和60、80、90后诗人一道,正在提升海南诗歌的海拔高度,也正在敞开这座南方海岛那迷人的文学领地。

让海岛聆听诗歌的声音,

让声音点缀中秋的月色。

9月20日——

与诗人们一起共赴诗歌盛宴,

把诗歌和月色带回家……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