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Close

诗的改头换面,由传统诗词向现代新诗的转型

青墨素笔绘国学,留得诗书传佳话。

如果要问中国古代文学的最高成就是什么,那么古典诗词一定不会缺席,作为一种源自生活的艺术,它已经远远超越了生活。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中华的古典诗词已经足以在文化之林闪闪发光。

但是,诗词创作曾经作为文人雅士必备的一种技能,在现代已经变成了一种小众文化,古人写过的经典作品变成了学生课本上的必背篇目,考试最多也是以填空赏析翻译为主,关于诗词的创作却逐渐被人们遗忘。

现代诗逐渐取代了古体诗的地位,对于古典诗词,我们更像是把它当成一种装在盒子里的宝物,只能珍藏,却不会打开,诗词所有的辉煌也变成了过去,为何传承了几千年的古典诗词创作会不再盛行呢?下面将会探究新诗取代古典诗词背后的原因。文中的古体诗词是包括古风诗、歌行体、格律诗词等在内的诸多古代诗歌形式的总称。

一、古典诗词创作的衰落

语言的改革在古代写诗填词类似于现在的填字游戏,无论是格律还是词谱以及每个字的平仄都有着严格的规定,这一规定已经深深地烙入了每个诗人们的意识中,但经历了文字改革后这些规定与现代文字语音相比,却显得格格不入。

在当时音调被分为平声和仄声,平声又分为阴平和阳平,仄声分为上声去声和入声,很多文字在不同地区的读音都是不同的。

封建帝制即将灭亡时旧时代的语言发生了一次重大的变革,早在清末人们就意识到语言统一的重要性,在人们的潜意识中,北平话已经变成了国语,所以新中国成立以后,普通话就以北京方言为标准音,北方方言和很多南方方言有着很大的区别,北方方言中的音调只有四个,南方方言中特有的的入声字被融入了其他四声中,北京话成了官方语言却让古体诗的创作面临了更多困难。

尤其对于一些从小学习普通话长大的人来说,学习旧体诗就是要颠覆自己的语言体系,重新接受古代的语言。

当诗词和新的语言有冲突时,诗词只能给官方语言让步。

让诗也能飞入寻常百姓家从古典诗歌的发展也可以看出古代社会的一个弊端——高端的文学都属于社会上层人物。最开始的诗是人们在劳动时唱出来的,当时的诗朴实简单,但是后来的诗逐渐向着越来越复杂的方向发展,各种用典、用韵的规则使得作诗者必须具有一定的诗词功底和长期的学习才可以掌握音律,一般百姓根本没有条件学习。

先秦以前,用于诗和书面语的语言和日常生活中的口头语没有太大的区别,先秦以后,书面语却和口头语却逐渐脱离,书面语被用于诗词歌赋、朝廷文件,以至于当时很多普通百姓都读不懂文言文。

虽然古代诗歌创作极为重视,一个人的文采也被当成考察个人能力最直接的标准,但这一文化也总是流行于社会上层,因为那些官僚地主家庭的子弟从一出生就饱读四书五经,作诗也是一种用于提升社会地位、结交朋友的手段,而普通人最多也只是几个字。

新文化运动时期文人们迫切想要打破以往那种言文脱节的形势,胡适说:“吾以为文学在今日不当为少数文人之私产,而当以能普及最大多数之国人为一大能事。”要想让诗词能变成大多数人都能接受的一种文化产物,就要实现诗由雅变俗的蜕变,让诗文所用的语言和平时说话一样,人人能读得懂,人人能写得出来。

古典诗词的语言环境不再清朝统治结束后,越来越多的西方生活习惯、文化、建筑风格等都进入中国,人们也在逐渐告别古代生活。五步一楼,十步一阁的建筑逐渐被现代单调的建筑取代,生活用品的西洋化也让人们再也写不出“瑞脑销金兽……玉枕纱厨”这样的生活场景,而用现代生活场景入诗,也就没有了古典诗特有的美感。

新时代人们生活观念的改变打破了古典诗词中很多约定俗成的情感表达,在古代,女性没有远大抱负,她们都是为别人而活的,她们的命运无非是结婚生子,所以对青春少女的描写多为青涩情愫,描写妇女的诗多为闺怨诗,但到了新时代女性的地位有所提升,旧式的闺怨题材已经不再适用于女性。

古典诗词中很多关于男性的诗都是表达自己的怀才不遇,不能施展抱负为国家建功立业,到了现代,很多青年的未来之路已经不只是进入国家机关,而且有才华也不一定能够出人头地。在这个时候,如果刻意为了写诗再写一些闺怨诗,贬谪诗,只能算是为赋新词强说愁。

所以,就像海德格尔所说,我们生存在语言之中,诗歌恰巧是语言开出的最精粹的那支花朵。古体诗虽然璀璨,但在当时已经不再适应新社会,很多因素都注定着古典诗词必将衰退,而敢于放下诗词格律的限制大胆开始创作新诗,也代表着我们敢于冲破封建传统的枷锁,寻找新生活。

二、现代新诗的尝试

最先开始提出新诗的一批青年大多都有出国留学经历,这也是他们能够及时发现有写新诗必要性的原因之一,他们从小接受传统文化教育,有深厚的古典文学基础,但他们又在外国接受过先进思想,没有封建卫道士顽固不化的思想,他们懂得权衡传统文化的利弊,思考未来文学的发展方向。

即使在诗文被奉为正宗的清末,黄宗宪和梁启超就已经提出了新诗,当时文人还没彻底放下古体诗,梁启超提出在古体诗风格不改的条件下用新的意象和语言入诗,直至五四运动爆发,关于诗的改革才得以轰轰烈烈地进行,作为新诗的代表人胡适提出了诗体大解放,他鼓励文人放下繁琐的写诗约束,以白话入诗,鼓励社会各阶层的人写诗。

作为模范,胡适从外国诗入手学习,不久就出版了中国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其中有名的一首如下:

两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在现代看来,这首诗极其普通,文笔平淡,思想都没有深度,这种为了刻意回避古体诗模仿西方诗反而让内容空洞,但在当时,这部诗集却意义非凡,一开始的新诗就像刚放脚的女人,因为不太适应自由走路不稳。但随着新诗的不断成熟,其地位也越来越稳固。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自此,中国的现代诗创作蔚然成风。诗人们也摆脱了外国诗的约束创作出了有自己特色的诗作。

作为新月派诗人的代表人物徐志摩主张散文入诗,他的诗清词丽句,没有引用典故,不拘格式,只用几个简单的意象就能让人进入一种极其美好的境界。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徐志摩《再别康桥》

卞之琳的诗更像是一个故事,就给读者回味无穷的想象,他的笔法含蓄委婉,每一篇诗篇幅虽然非常短小,却无限精致。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卞之琳《断章》

新文化运动也让新诗成为了一种人人都可以享受的文化,新诗不仅可以歌颂青年美好的爱情,抒发远大的志向,同样,它也可以走到社会最下层。

刘半农就是这一时期崛起的乡土诗人之一,他的诗大量描写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他深入农村,收集了一些民间歌谣,并将其改编为诗。

新诗打破了传统诗词创作的束缚,迎来了一片欣欣向荣的创作风气。

探索新诗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新诗,这些诗,有的虽然没有太高的文学价值,但其在文学史的地位却不可动摇。当然,那些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新诗中不乏一些优秀的作品。

三、现代诗和古典诗

现代新诗对古典诗虽有舍弃,但也有继承和发展新诗诗词,中国新诗不同于外国诗的地方便在于诗中大量古典元素和创作风格的引入,《诗经》中“赋、比、兴”的手法,经历了几千年时间洗礼依然被人们所使用,比如《再别康桥》用“柳”这一意象表达作者对离别的不舍,《雨巷》中用丁香来象征作者高洁的人格。

从远古时期的巫术以及民歌开始,人类就开始以重章叠唱的方式推进情感,表达强调,古诗的反复、复沓等句式仍然存在,现代诗中如“轻轻地,我走了”,“大堰河,我的保姆”的反复重复,以及一些流行歌词都继承着这一手法。

对于旧诗,我们也不是抱一种全盘否定的态度,至今还有无数诗人进行着诗词的创作,为了适应时代,现代式的古典诗歌也做了一定的改动,比如为了让诗韵符合现代汉语,新编的中华新韵更适合现代人使用文字的习惯,能解决很多人写诗面对的困难。

当然,现代写旧体诗在格律上也有一定的放宽,总体以意境为佳,格律次之。

在如今,相比于用文字的形式让读者去阅读人们更喜欢通过耳朵去听,诗歌也发展出了一种新的方向,——被写成歌词,在大量的歌词中还是可以看到不少古典元素。

比如中国古风歌曲的创始人方文山写的歌词极其精致的原因便在于化用了大量诗词元素和创作手法。

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入喉你走之后酒暖回忆思念瘦水向东流时间怎么偷花开就一次成熟我却错过——方文山《东风破》

这段歌词句句押韵,其中几处拟人的使用使全诗生动感人,有“人生长恨水东流”的无奈,还有杜秋娘“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花落空折枝”的遗憾。

提倡新诗,并不代表着要压倒旧诗,面对诗歌的变革,很多文人虽然是新诗的提倡者,但他们还保留着写旧体诗的习惯,朱自清一直保留着写旧体诗的习惯,他给自己的旧体诗集取名为《敝帚集》,意思是不发表,以此表示对新诗的支持。陈寅恪在清华任教期间,虽然白话文已经非常普及,但他还是会以对联为题考察学生。无论是以齐白石、丰子恺、张大千为代表的旧体诗人,还是胡适、鲁迅、郭沫若这些支持新诗的人他们始终没有放弃写旧体诗的习惯。在新诗被视为主流的时代古典诗词仍活在很多文学人的心里。

正如闻一多所说,古典诗词是戴着镣铐在跳舞,虽然沉重,但正是因为古典诗词被限制在各种条条框框之中,才让无数文人为之痴狂,新诗虽然简单,受用群众大,但新诗始终没有到达古典诗词的高度,其中很大的原因在于古人可以纯粹追求学术,现代人被诸多杂事缠身新诗诗词,永远找不到古人潜心写诗的那种心境。

新诗和古典诗词是两种不同的文学形式,即使创作方法、内容有所不同,但还是会擦出最美妙的火花。

举报/反馈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