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Close

茶品诗词|千百年来,它一直被模仿,却从未被超越

在唐朝,有个自称“烟波钓徒”的人,依据当地吴歌中的渔歌,填了新词翻唱。结果,自从他填了这首词之后,就广为传唱。

范围之广,超乎想象,甚至漂洋过海,传到了日本。

跨度之大,逾越千年。引无数人无数次地模仿。

千百年来,它一直被模仿,却从未被超越。

原词如下:

《渔父》【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广告花胶很贵买不起?其实中间商赚了50%的钱!源头直供一斤才这价

关于这首词,有无尽的美值得细细品,慢慢赏。

为了更好地欣赏这首词,咱们先了解一下作者,张志和,生于公元732年(唐朝),童年聪明伶俐,十六岁及第。青年时期一帆风顺。但是,后来,在朝为官期间,因事遭贬,又逢亲人故去,深感人生无常,故弃官弃家,浪迹江湖,扁舟垂纶,渔隐为乐。自称“烟波钓徒”。

所以,张志和就是一位渔父。

他一共填过五首《渔父》词,都是描写身为渔父的生活片段。

其中,第一首“西塞山前白鹭飞”流传最广,对后世影响巨大。

它有3个特点:

1语言简练,景物幽美,如诗如画

2动静结合、虚实搭配,相得益彰

3宁静和谐、清新淡泊、忘我超脱

第一部分:如诗如画的天然之美。

在《渔父》五首词之中,自然景物非常多,如:白浪、江上雪、浦边风、松江蟹、枫叶、荻花……等等。

在第一首渔父词中,张志和记录下了,捕捉到的大自然美景: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斜风、细雨,七个自然界天然景物,颜色以青绿色为主,点缀粉色花,白色鹭。

远近高低,错落有致,疏密得当。清新淡雅,自然天成。

面对自然天成的美景,张志和采用动静结合、虚实搭配的白描写作手法,记录了这一唯美的景象。

算上词牌名《渔夫》两个字,他一共才使用了29个字,简洁明了,无一字多余。不加修饰,无一字做作。

大自然的天然美景加上张志和不事雕琢的文字。成就了这一首《渔夫》词,如诗如画,浑然天成。

如果把大自然比作一位画家,他奉献了一幅完美的风景画。那么,渔父张志和是怎样用文字记录他的呢?

“西塞山前白鹭飞”起笔既写了景物:山。又直接点明了地点:浙江湖州西塞山。

“桃花流水鳜鱼肥”准确点明时间,是春水盛涨、鳜鱼逐水的桃花汛的时节。

西塞山伫立着,是静的,白鹭,飞,是动的。 “桃花”,静,“流水”,动,文字按照一静一动的节奏行进着。

鳜鱼“肥”这里的“肥”字极其巧妙,除了音韵的要求外,它有两个作用:从一静一动的文字节奏来看,到了这里,按照节奏,应该是静。

然而,水里的鳜鱼根本就是不停游动的,是动的状态,怎么办呢?

他用了一个“肥”字,形容词,肥美,从静态观察的角度,描写了鳜鱼的体态。隐去了鱼的游动的动作,化动为静。保持了文字节奏的平稳。

而且,这个鳜鱼肥的状态,有如神来一笔,准确地把握了一个渔父日常观察鱼群的心理活动的细节。

接下来,主人公出场了。其实,词中的主人公渔父就是张志和自己。他记录了山水自然美景,他怎么记录自己呢?

他安排“青箬笠绿蓑衣”代表自己出场。借“青箬笠绿蓑衣”这样的常用物品,以物写自己。

他自己出场后,就说了一句话“斜风细雨不须归”。意思是,斜风细雨中,我不一定非得回家。

其中,“斜风细雨”有多种用意。它是前一句“青箬笠,绿蓑衣”的合理性解释:因为有“风雨”,渔父才会是“青箬笠,绿蓑衣”的穿戴。

他又是后面三个字“不须归”的背景说明:因为是斜风细雨,不是狂风暴雨,天气还算不错呢,不急着回家。不一定非得回家。

有这样如诗如画的美景,谁会急着回家呢?

第二部分:在词中深藏着的意:人与自然的关系,道家“天人合一”的追求

作者张志和自称“烟波钓徒”,生活中,他本人就是一名渔父。可是,他可不是一名简单的渔父。

他的才能也不止于填词作画。他还是一位精通于道的思想者。曾写过十二卷三万字的道家作品《玄真子》。甚至还研究天文,提出自己的观点。

这样一位精通于道的渔父,在他填的《渔父》词中,能找到他深邃的思想吗?

在这首词中,张志和以“靑箬笠绿蓑衣”这样的物件代表自己出场。纵观全词,“靑箬笠绿蓑衣”是一个最值得深思的存在。

词中,所有的自然界景物都是以实写实,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斜风、细雨,七个自然界景物,是什么就写什么,不加雕琢。

唯独对主人公渔父,也是对自己的描写,却是虚写,没有样貌,没有体态,只有“青箬笠、绿蓑衣”代表了渔父,代表了自己。

这里,“青箬笠、绿蓑衣”的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存在。

首先,它完全贴合“渔父”的人物形象,是风雨中渔父的最通常的穿戴;

此外,它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

“青箬笠、绿蓑衣”的原料:竹、叶、草,都来源于自然界,天然生长的。从这一点上看,它和另外七个自然景物都是一样的属性:纯天然的。都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和人没有任何关系,独立地存在着。

可是,自然界天生的竹叶草不能自己变成“青箬笠、绿蓑衣”,必须经过人的手工编制,才能成为“青箬笠、绿蓑衣”。

从这一点上看,“青箬笠、绿蓑衣” 与词中其它自然景物又不一样了。它带有人的因素。

因此美景的诗词,“青箬笠、绿蓑衣”有特殊的含义:它的原材料来自大自然,必须经过人的加工,成品后美景的诗词,它在词中代表了一个真人:渔父。

原来,“青箬笠、绿蓑衣”是一条纽带,串起了人和大自然,暗含了人和大自然的关系。

那么,《渔父》这首词里,是怎样体现人和大自然的关系的呢?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张志和用不加雕琢的文字,白描的写法,完全真实地记录大自然美景。不强求文辞修饰。顺其自然。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主人公渔父,其实就是我,是虚的,身体皮囊不存在词中。但是,作为精神是存在的。或者说,主人公渔父我的心灵,在词中。正在大自然中徜徉,所有美景皆入我心,于是我就把它们记录在《渔父》里。

西塞山安静地伫立着,白鹭自由飞翔着,微风轻拂,细雨飘洒,桃花朵朵,流水锵然,肥嘟嘟的鳜鱼水中畅游……

我的心早已悄悄从青箬笠绿蓑衣下,随风飘起,徜徉其间……

在这里,在这一瞬间,没有生物之间物竞天择的关系,没有弱肉强食的关系,没有白鹭和鱼的关系,没有渔父和鱼的关系。所有的自然景物和我的心,都以一种完全自由、顺其自然、和谐共存的状态,存在于同一片天地之中!

这样的思想和境界,不正是道家“顺其自然,不强求,无违自然”的基本思想,以及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吗?

欣赏这首词记录的唯美的景,找到在简洁中内藏着的最玄的妙,体会在自然疏淡中,隐含着最深的意。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