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Close

花前月下梅花,惊艳绝美,实则暗含了诗人的心酸凄凉

古今诗歌中有很多的意象,而这些意象中被使用最多的便是花和月,无论何时,只一提“花前月下”,便会惹人浮想联翩 。

今天给大家介绍的便是姜夔的名作《暗香》,这首词写月下梅花,看似惊艳绝美,实则暗含了诗人的心酸凄凉,一字一句,都浸染深情,堪称千年绝唱,不输林逋《山园小梅》。

暗香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清寒月色,照耀着广袤大地,照耀着无边的时光。

一颗孤寂的心,徜徉在遥远的岁月当中。

他在月光梅树下,在花影斑驳间,吹响悠悠的笛声,气候清寒,月光清美,梅花清香,他心清冷。

客宿他乡,夜宴当中,是这梅香惊扰了他,是这月色触动了他。

曾记,与你在如此夜色中攀摘红梅,那时,红萼千树,西湖寒碧。

风,吹散了年华,吹淡了回忆。

红梅默默无语,到处一片静寂,他独自撒下伤心的泪滴。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曾多次应考,皆落第,平时只好依附于萧德藻、范成大、张鉴等人,这首词就是客居于范成大石湖别墅时所作。

姜夔的创作,不离“骚雅”这一总原则,是南宋末期骚雅词派的最高代表。他说,“诗有四种高妙:一曰理高妙,二曰意高妙,三曰想高妙,四曰自然高妙。碍而实通,曰理高妙;出自意外,曰意高妙;写出幽微,如清潭见底,曰想高妙;非奇非怪,剥落文采,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曰自然高妙”,总是以骚雅清空、潇洒疏宕、风神高远作为艺术追求 。

这首词极善提空描写,不染尘埃,不着色相,不屑于作过多的质实描写 ,而是取其神理,点其清韵,融己感受,意境朦胧。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月色照人,勾起诗人的回忆。如今的自己孑然一身,孤苦无依,可那年月下,曾有玉人相伴,在清冷的月色里折梅,今夕对比,更显诗人心之孤苦凄凉。

“唤起玉人”一句,于月光之下 、梅花之旁和清悠笛声里,出现了一位红颜美人,亦是诗人心之所托,情之所向,此美人梅花互衬,便有了“人面桃花相映红”之美。而一“唤”字则在思绪活动中有了声音,唤醒了寂静,点亮了黑暗,静止的美丽图景变得立体而鲜活。

“不管清寒与攀摘”,这也是当年之景,冒着清寒,攀折梅花,则内心感情之炙热可知。那时的清寒,清而不凄,寒而未冷,是一种寂静的优雅。

回忆,如在花期做的一场梦,却比梦更诱人。

诗人话说“忘却春风词笔”,却隐约含有往事不胜悲的意味,往事怎能忘却?不然,诗人正当晚宴,又何以为“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所惊扰,来赏月寻梅?只当是“欲寄彩笺兼尺素”时月下的诗词,却又“夜雪初积”,漫漫长路,遥遥归期,意气风发时的“春风词笔”忘不了,经历过的青春年华放不下,可是人已老,往事不可追,只当忘记,只当放下,自我欺瞒,求个心安。

最末“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一句,又从回忆走来现实,月光静静落下,梅花轻轻飘洒,长笛悠悠鸣唱,而他久久站立。

花瓣,如千万个随风而舞的少女,尽情地展现自己最美的姿态。

可花都要落尽了,没有人知他望的是远方,还是回忆。

姜夔这首《暗香》写的是月下梅香,而余光中也有一首诗,写月下荷梦,同样是借月怀远、望花思人之作月下的诗词,跨越千年,与其相互呼应。

满月下在没有雀斑的满月下一池的莲花睡着蛙声嚷得暑意更浓这是最悦耳的聒噪坐池边的石凳,想起这时你也该睡了想起你的长睫该正缝起缝起一串梦寐——梦见你来赴我的约会来分这白石的沁凉或者化为一只蜻蜓憩在一角荷叶上啜一口露水,掬一捧月光或者让我揽你的腰揽你古典的窈窕恰使楚王嫉妒的那样楚王?楚王?巡夜的萤说夜深了,说雾自池面升起空蒙多纤维的月色有点蓬松那就折一张阔些的荷叶包一片月光回去回去夹在唐诗里扁扁的,像压过的相思

余光中这首《满月下》的意境,几乎是古典咏月诗的复活,遣词用句又充满古典书卷气味,有月、有荷、有石,有思念中的女子,还用了“楚王”的典故,尤其是末段,真可谓神来之笔,朦胧雅致,梦幻巧妙,相思化为月光,竟能用荷叶来包,夹在唐诗里,还有扁扁的形状,像书签,与千年来的思念融为一体。

参考书目:姜夔《姜夔词全集》

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三)》

余光中《余光中诗精编》

杨景龙《传统与现代之间:中国现当代诗歌论稿》

举报/反馈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