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Close

境界诗词 中国古代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文化奇观?你知道吗?

说到文学的美,一般人多会想到唐诗宋词,唐诗宋词是那个时代文学的巅峰。世界上更多外国人对中国的历史文化非常向往,功夫,玄学,医学,还有诗词歌赋。这些优秀的历史文化,因为在他们看来,历史上的中国,文化精彩纷呈,几乎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色文学,有各种具有强烈人格魅力的人。特别是治理国家的人,也具有很高的文化素养。这是一个文化璀璨,浪漫而美好的国度。

大家看看唐宋时代,上至皇帝宰相,下至贩夫走卒,可以说人人都会写诗,人人都是诗人。这个就太神奇了!真的堪称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观。

中国古代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文化奇观?往上追溯,就要追溯到孔子对《诗经》的态度。作为儒家的“六经”之一,“不学诗,无以言”这样的理念,已经深深地印入传统士大夫的灵魂深处,也被全体中国人所接受。

再聊一下中庸里的诗经。《诗经》中说“衣锦尚絅”,“衣锦”,就是穿上五彩缤纷的锦缎衣服;“尚絅”,就是在锦缎彩衣外面还要罩上一件素色的衣服。我们生活在一个追求时尚,追求个性的时代,古人这么做,不是多此一举吗?为什么要这样呢?

除了中国传统低调作风的体现外。还有礼仪等级的区分,尽可能不给自己惹麻烦。人穿什么出门,有可能一下子就被人人出来。下面子思点评说:“恶其文之著也。”一般人不希望锦缎衣服太鲜艳、太惹眼、太招摇,那么,君子的德行也是这样。真正的君子,也不希望自己太惹人注目,也不喜欢显山露水。所以中国古人心目中的真君子,都是有“隐德”的,既有内在的君子德性,又和光同尘,与周围环境打成一片,朴实平常得让别人看不出差别来。

“故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闇然”,就是藏而不露,老子说“知其白,守其黑”,就是同样的意思。我们做事情,不要动不动就大肆宣扬,事情还没有开始做,就到处宣传、包装境界诗词,闹得满城风雨,生怕人家不知道。真正懂得为人之道、做事之道的,就不会这样。所以,我经常跟朋友们说,要学会潜行密用,要神不知鬼不觉就把事情办成了。佛教里经常说“随缘任运”,就是告诫我们不要太刻意,刻意了就变成了攀缘,攀缘就不能自在任运,就会碍手碍脚不自在。

《道德经》里说“和其光,同其尘”,就是指你所处的环境,你外在的缘份,如果是一片光明的话,那你也要表现得同样光明,与光明环境打成一片,让人分不出彼此来。如果你处的环境是灰尘一片,那你也要化为一粒丝毫不起眼的灰尘,总之不要出格,不要显眼,不要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这才是君子之道自处“闇然”的智慧。

但是,什么叫“闇然而日章”呢?是指你内心的德性、内在的光明,你精神之中的觉照能力,会随着你“闇然”的隐德而日益增长,并且越来越显现出它的力量来。虽然你外表平平常常,不显山不露水,但是没有什么事能难得了你,没有什么坎翻不过去,没有什么是你拿不起、放不下的。这个就非常了不起!同时你没有任何执著,见了就做境界诗词,做了就放下,了了有何不了?这样做人做事,那就非常潇洒自在啦!

这种最高的境界就是空气的境界。

空气无声无色无味,谁也看不见听下到嗅不出,可是谁也离它不开。德行能到这种境界,当然是种仙至人了。可谁又能达到这种境界呢?就是孔圣人也未必就能达到吧。

所以还有次一等的境界,这就是“轻如鸿毛”的境界。借用诗圣杜甫的诗,是“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的境界。这种境界,和风细雨,沁人心脾而入人肺腑,使人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化,这大概就是圣人的境界吧。

至于那种声色俱厉的疾风暴雨式的做法,那种强制性的劳动改造的方法,正如孔子所说:“末也!”已谈不上什么境界,不过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手段罢了。

本章是《中庸》全篇的结尾,重在强调德行的实施。从天理到人道,从知到行,从理沦到实践,从”君子笃恭”到”天下平”,既回到与《大学》相呼应的人生进修阶梯之上,又撮取《中庸》全篇的宗旨而加以概括。各段文字,既有诗为证又引申发挥。难怪得朱熹要在《中庸章句》的末尾大发感叹:“这样反复叮咛以教人的用意是多么深切啊,后世学者难道可以不用心去钻研体会吗?”

的确也是如此啊!

举报/反馈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