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Close

电影《掬水月在手》全国公映豆瓣评分高达8.5

10月16日,由陈传兴导演的传记电影《掬水月在手》全国公映,同名图书《掬水月在手——镜中的叶嘉莹》也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全国出版发行。电影和图书联手,以跨媒体的方式将古典诗词大师叶嘉莹先生曲折跌宕的一生呈现在全国人民面前。

据了解电影诗词,电影《掬水月在手》是第一部搬上全国大屏幕的4K文学传记电影,也是中国第一部古典诗词主题电影,还是学习强国APP推荐影片,豆瓣评分高达8.5。全片仅120分钟电影诗词,但拍摄过程中却积累了百万字的访谈素材以及大量珍贵的影像资料,是了解一代诗词大家,乃至百年中国、千年文脉难得的口述史料。

《掬水月在手——镜中的叶嘉莹》是电影的衍生图书,由行人文化和活字文化共同策划编著。图书在上述素材的基础上进行系统整编,多角度再现叶嘉莹先生沧桑多艰但秉持“弱德之美”的人生,凸显中国诗词不朽的传统和灵魂。

叶嘉莹先生(据电影《掬水月在手》剧照)

提炼自17次深度访谈及多次演讲

图书详尽呈现叶嘉莹的人生细节

《掬水月在手——镜中的叶嘉莹》一书,对应叶嘉莹在不同时期执教过的四所大学——台湾大学、哈佛大学、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南开大学,分别成章,每章都由“叶先生自述”与“众说叶嘉莹”组成。叶嘉莹如今的状态,以及在古典诗词方面的成就犹如朗月当空,清辉万里,堪为“似月停空”;而每位受访者仿佛江河湖海,大家各有视角,分别映照出一代大师鲜为人知的灵动与鲜活,是谓“月映千川”。

叶嘉莹的自述内容提炼自纪录片拍摄时的17次深度访谈及多次演讲,并结合《要见天孙织锦成——我来南开任教的前后因缘》《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等文补充而成。行文采用第一人称视角,通过叶嘉莹对个人诗词作品的解读,勾勒出她辗转中国台湾、美国波士顿、加拿大温哥华等地,而最后选择叶落归根,留在南开大学教书的丰厚人生。

近四十位被访者包括叶嘉莹的朋友、同事、学生、邻居、医生等都与她交往甚笃。叶嘉莹的生平经历和学术脉络,能从相关被访者的叙述中看到呼应,从而在文字空间中形成一种交流与互动。他们多元的视角,全方位展示了叶嘉莹在人格、学养、精神世界高度统一的大师风采,以及叶嘉莹在各个方面给他们带来的深远影响。

这些文字详尽呈现了她的人生细节,弥补了影片篇幅有限的缺憾,是完整了解这位“古诗词的女儿”传奇一生的精彩读本。

《掬水月在手——镜中的叶嘉莹》封面

一生与古典诗词绵密交会

既是研究者,更是传播者和创作者

全书的四个部分各以一句叶先生的诗为题,分别是:植本出蓬瀛;入世已拼愁似海;变海为田夙愿休;要见天孙织锦成。所选诗句或潜藏着她的自我认知,或代表了她的人生态度,或预示着她的命运走向,或者就是她一生追求的缩影。

叶嘉莹一生与古典诗词绵密交会,是研究者,更是传播者和创作者。她不仅以研究教授古典诗词为业,也把平生境遇与真挚情感融入一首首诗词记录下来。她的作品是个人经历的写照,还反映了20世纪以来家国的兴衰、文化的变迁,是一部处于新旧时代冲突下女性不断成长与反思的生命史。

在诗词感发力量的支撑下,生于战争年代的叶嘉莹度过了种种忧患与磨难,却“历尽风霜便未死”,始终从诗词中汲取精神力量,并把这种力量不断传递给下一代。如今,接近百岁的她仿佛化鹏之鲲,精神遨游于天地之间,亦达到了至善至美的人生境界。可以说,诗词拯救她于乱世,她亦背负起复兴诗词的使命,延续着中华千年的文脉。

10月14日,《掬水月在手》电影首映礼、新书发布会在中国电影资料馆举办,学者许知远和导演陈传兴对谈

基于电影拍摄时丰富的影像素材和原本掌握的资料档案,书中展示了百余张图片,作为文字叙述的视觉补充。其中包括手稿、信札、旧照、书影、剧照等,有不少是来自被访者的首次披露。书中还专门设置了两个二维码,扫码后可观看到影片中的精彩片段,还可仔细聆听玩味在电影中作为另一条隐晦叙述线的音乐《秋兴八首》。

《掬水月在手——镜中的叶嘉莹》由电影衍生而来,更进一步丰富了影片的内容。相比其他传记,本书最大的特点是调动一切可用之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资料,将叶先生的自述、诗作与他人的回忆、感发熔于一炉,力求以多元视角呈现出一位立体、丰盈、臻于至境的叶嘉莹先生。叶先生的存在,让古典诗词的感发力量和文化价值得以发扬光大,从而使中国文化的种子扎根于更多人心中。

时间:10月19日19:00

陈传兴导演《掬水月在手》将在太古里百丽宫举行观影会+主创见面会。

时间:10月20日19:30

陈传兴导演新书《岸萤》分享会将在方所成都店举行。

红星新闻记者 邱峻峰 曾琦

编辑 李洁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