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Close

彝族诗人阿库乌雾:文学是母语的艺术(图)

封面新闻记者 何晞宇

彝族诗人阿库乌雾雄浑的语调响起时,整个朗诵会现场为之一振。尽管在场很少有人能听懂那古老的彝语诗句,但其声律之悲沧,破璧毁珪直指人心。

12月9日,56岁的四川凉山彝族诗人阿库乌雾在第四节成都国际诗歌周朗诵会现场诵唱了自己的彝语作品《招魂》。阿库乌雾告诉封面新闻,他写诗一直很注重音律性,因为他觉得“诗”与“歌”是不可分离的。而这个做法也与他诗性的根源有关:彝族的历史几乎都以诗歌为载体,通过累世口传,已咏唱千年。

文学是母语的艺术

阿库乌雾出生于凉山州冕宁县一个小山村,进入小学后有了汉文姓名:罗庆春。1982年,阿库乌雾考入西南民族学院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

7岁之前,阿库乌雾只会讲诺苏语(彝语北部方言)。汉语不是阿库乌雾的母语,但却是他学会的第一种写作文字,“(学汉语)困难太多了,刚开始完全就是一门外语。幸亏学的时候年纪小,国家有这样的教育体制,一步一步培养。我学到初中也只是听得懂,到高中才学知识,读到一些(汉语)文学作品写雾的诗词,对汉字的美学,汉字的诗性有点感觉,才慢慢养成语感。”

阿库乌雾朗诵《招魂》

进入大学后,阿库乌雾学到彝文的写法,此时,阿库乌雾也开始写诗。阿库乌雾告诉封面新闻,他从写诗之初起,便是双语写作。这个时候汉语也已经成为了他的母语。

“我们经常说一句话,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我在这个基础上再强调文学是母语的艺术”, 阿库乌雾说,“(因为)无论你用哪一种文字,哪一种语言写作,一定要把对这种语言的驾驭能力修炼到和母语一样的水平,这样你才有资格写作。”

文字是我的一个“包袱”

阿库乌雾朗诵《招魂》的方式,来自他自己的创造。他向彝族大毕摩(祭司)学习他们的发音、他们的表情和身姿,还向民间艺人学习了说唱的语调。他告诉封面新闻,朗诵不是“念诗”,诵要有诵的姿态。

“我一直认为诗歌,诗和歌是不能分的,但是现在我们的现代诗很多时候就音乐性方面没有那么强了”, 阿库乌雾说,正好彝语本身有很强的音律性,而且彝族自古以来最发达的文体就是诗歌。千百年来,彝族人都用咏唱传递本族的历史,可以说彝族的历史本身就是诗性的。

而阿库乌雾最初坚持彝语创作,就是希望将这个民族的历史接续下来。上世纪80年代中期,阿库乌雾与其他民族诗人如吉狄马加、吉木狼格等一起用汉语发表诗作,引起中国当代诗坛的注意,曾被称评论者为“凉山派”。但阿库乌雾与其他彝族诗人不同的是,他一直坚持在汉语写作的同时,也用彝文创作。

阿库乌雾表示一个民族有自己的文字,从世界范围上来看都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现在全国两会期间使用7种少数民族语言:蒙、藏、维(吾尔)、哈(萨克)、朝(鲜)、彝、壮,这些民族的知识分子就要担负(继承本民族文字)这样一个责任,这也是国家的责任。因为这个国家是丰富的,有多种文字的,多元的文化,这样才是文化自信。”

“你是有文字的民族,如果没有文字的民族就没有这样的精神包袱,他直接用汉字写作就可以了。”

但随着年龄见识的增长,这个“包袱”对阿库乌雾愈加沉重。阿库乌雾说,他发现延续本民族的文化,不仅要承上,还要启下,“彝文也要现代化,也要与时俱进。过去的书写,那些史诗都是不具名的,是农耕文明下的书写。而我作为现代知识分子,(我的书写)要有我的个性。”

“我一定要在我这个时代有个新的开辟创新”, 阿库乌雾坚定地说道。

诗歌要有切身的爱和痛

阿库乌雾是母语文学的倡导者,同时也清醒地意识到如今的少数民族创作要在当代文坛立足,必须接受其他文化和文学的影响。

“我主张你有一个少数民族的这样一个文化身份,你使用的汉字写作的时候,就一定要和纯汉语作家要有所差异。不然的话,我经常跟学生说写雾的诗词,没有差异这个就叫浪费纸张,浪费笔墨”, 阿库乌雾表示,“少数民族的汉语诗人要对汉语新诗要有特殊贡献。特殊贡献是来自他不同的文化,他与生俱来的一些精神旗帜等等,他要把这些带入汉字写作当中来,不然的话学汉字,只是学会汉字来写作,这样的也就跟你本根源的文化割裂了。”

阿库乌雾对青年一代的彝文写作者有一个期待,他希望新一代能都做到十六个字,“中国彝学世界彝学,兼通彝汉学贯中西”。

因为他一直主张文化间相互尊重,同时也注重文化的多元性。阿库乌雾表示巴蜀大地自古以来人口流动变化,民族迁徙不停,多民族文化融会贯通至今,可书写的内容太多。而诗歌是文学中最先锋的类型,它一头抓着最前沿的思潮,一头靠着最根基的历史传统。两头之间,大千宇宙,无所不包。用诗歌来表达这片土地的历史与未来再合适不过。

但既然要用诗歌表达,就应当尊重诗歌这个体裁,尊重这门语言艺术的规律,“切身的痛、爱和乐,这些要表达出来,这才是诗歌。”

阿库乌雾觉得只有开放和多元才能让川渝诗歌走向世界。在这个基础上,他还有更大的“野心”,他希望有一天世界文坛能主动走向中国,走向巴蜀大地。

“写诗如果说大一点就是要树立起(你脚下)这一片土地文明的尊严。(写诗就是)这一代人该怎么对待自己的历史,自己的祖先、自己的文化;让文化、历史、文明接触你的身体,在当代发言。”

本届成都国际诗歌周由中共成都市委、成都市人民政府、人民日报海外版等指导,四川省作协、四川省文联、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等支持,成都市文联、成都市文广旅局、五粮液集团公司主办,成都市文联《草堂》诗刊社等承办。

举报/反馈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