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Close

任诗词 魏晓风:风从太行来(1)(图)

风从太行来

魏晓风

“数九那个寒天下大雪,天气虽冷心里热,我从那前线转回来,胜利的消息要传开……”这个老一代都熟悉的歌曲,选自歌剧《刘胡兰》,它是根据我的父亲魏风创作的话剧《刘胡兰》改编的,这个话剧是父亲在刘胡兰牺牲仅仅17天后,用三天三夜时间写出来的,那年父亲22岁。

又是盛夏时节,经历了连绵的阴雨,今天是父亲去世一周年的日子,重新打开父亲的文集《风从太行来》,仿佛又看到了他的音容笑貌,仿佛又回到了他描绘过的战斗岁月。

父亲祖籍在冀中——河北唐县北山阳村,听父亲讲,他13岁那年正在地里拾柴,看到一支抗日队伍路过,就扔下柴筐跟上了队伍。因为父亲当时年龄小,先是给一个领导当勤务兵,后来送他到晋察冀军区抗敌剧社学习,成了一名红小鬼,和他年龄相仿的都是十几岁的孩子,在抗战的烽火中,在反扫荡的斗争中,他们边学习文化,边宣传群众,他们中的许多人以后成了名人,如著名演员田华,曾创作巨型油画《决战前夕》的著名画家高虹,曾任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厂长的著名摄影家郝玉生,曾任四川人民艺术剧院院长的戏剧名家栗茂章……

父亲只有初小文化,在组织的培养鼓励下开始走上创作道路,他自己戏称这是“被赶着鸭子上架”。15岁的他,模仿《狼来了》的故事,套写了一个儿童团员站岗放哨骗人险放跑汉奸的故事《歪把》,没想到居然获了奖。第二年,他和郝玉生合写了话剧《小玲子》,获晋察冀边区“鲁迅文艺奖”。此后,他的创作热情更高了,在延安、陇东学习期间,连续创作秧歌剧《识字好》、《马光鉴》、歌剧《土地归农民》等剧目。

解放战争时期,父亲被调到贺龙司令员领导的第一野战军政治部战斗剧社搞创作。1947年2月的一天,他从《晋绥日报》上看到了刘胡兰壮烈牺牲的消息,深深感动了他,立即要求前去采访。经批准后,父亲揣上一颗手榴弹就连夜出发了。

当时那里还是敌占区,父亲走了五里多路,到了清晨,在刘胡兰牺牲17天之后,来到了云周西村,见到了刘胡兰的父母。刘胡兰的母亲胡文秀,忍着巨大的悲痛讲述了刘胡兰英勇就义的前前后后,父亲含着眼泪边听边记录,一直听了两个多小时。随后,村里的一位负责同志把我父亲领到了刘胡兰就义的现场,看着地上带血的铡刀和被鲜血染红的土地,我父亲被刘胡兰那种大义凛然慷慨就义的英雄气概深深感动了。

回到剧社,父亲用了三天三夜时间,写出了五幕话剧《女英雄刘胡兰》,并很快排练演出,获得极大反响。每次演出,当看到刘胡兰英勇就义的场面,满场观众失声痛哭,甚至压过了台上演员的声音,有的战士甚至把枪推上子弹,要冲上舞台枪毙匪军官“大胡子”。后来,为了更使群众喜闻乐见,决定改编为歌剧。我父亲和刘莲池、董小吾执笔,罗宗贤、孟贵彬、黄庆和、李桐树等作曲,很快创作出歌剧《刘胡兰》。在创作、演出歌剧《刘胡兰》的过程中,贺老总十分关心支持他们,给他们很大的鼓舞。贺老总说:“刘胡兰就是中国的‘卓娅’,是了不起的英雄,战斗剧社要编好、演好刘胡兰!”正如贺老总说的,刘胡兰这个光辉的名字,很快传遍了各个解放区,成为鼓舞广大指战员去夺取全国解放的强大动力。

1985年召开人代会期间,我父母曾前去看望刘胡兰的母亲胡文秀,他们共同回忆了这些年的巨大变化。胡妈妈说:“胡兰子就义时只有15岁,如果她还活着,到今天也才有53岁呀!”她又说,“胡兰子虽然看不到今天的好日子,可是全国老老少少心里还记着她!”

196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歌舞团访问苏联期间,我父亲有幸见到了卓娅的母亲,并合影留念,事后他满怀深情地对我们说:“我见到了两位伟大的母亲,她们哺育的女儿激励了两国人民!”

1950年,父亲在西南军区战斗文工团任副政委。为了代表西南军区司令员贺龙、政委邓小平慰问正在修筑康藏公路的部队和民工,组织了一个慰问团,父亲作为副团长,带一个文工团小分队,沿着正在修筑的公路,一边走一边演出,演出的都是现编的小节目。一个歌唱演员向我父亲建议,把时乐濛谱曲的《大别山组曲》中的一首歌,填词成歌唱二郎山的歌。于是父亲就请洛水填词,并帮他修改。第一次演出是在一座破庙里,刚唱了一遍,战士们听了一个劲喊好,一连唱了三遍。第二天一清早,战士们在帮老乡送粪时,嘴里哼着前两句“二呀么二郎山,高呀么高万丈”。

他们连夜刻蜡版,印歌片,送给战士们传唱。过了两天,小分队来到二郎山,当时山上正下大雪,在半山腰用树枝搭的棚子里,当演唱这首歌时任诗词,战士们一个劲叫喊:“好呀,好呀!”在漫天飞雪中,这高亢的歌声,给了筑路大军克服一切艰难险阻的勇气和力量!1952年在第一届全军文艺汇演评奖中,开始《歌唱二郎山》没有评一等奖。有人把这事告诉了贺老总,贺老总一听非常生气,马上打电话给周扬同志,说:“你们的作家谁去二郎山创作,我给他记一等功!”于是这首歌获了奖,唱遍了全军,唱遍了全国。

另一首歌《英雄们战胜了大渡河》,也是在这个时期创作的。由我父亲作词,罗宗贤、时乐濛作曲。这首歌是如何产生的,我父亲没有提起。但在最近播出的电视连续剧《解放大西南》最后一集,历史再现了这首歌创作的背景,在电视剧最后,在激昂的音乐和铿锵有力的号子中,“万里风雪盖高原,大渡河水浪滔天任诗词,进军的道路被它拦……当年红军爬铁索,大渡河上英雄多,坚决战胜大渡河。”这首歌也成为当时广为流传的一首合唱歌曲,鼓舞全国人民发扬革命传统,建设新中国。

现在,大渡河桥头立了一座碑亭,在石碑上刻了两首歌,一首就是洛水作词,时乐濛作曲的《歌唱二郎山》,另一首是魏风作词,罗宗贤、时乐濛作曲的《英雄们战胜了大渡河》,它们陪伴着青山绿水,倾听着大渡河不息的涛声……

魏风,曾任总政歌舞团团长兼政委,总政文工团团长,解放军艺术学院副院长、政委等职。从13岁参加八路军,先后从事文艺创作和军队文艺团体领导工作:在抗日烽火中创作《歪把》、《小玲子》等反映儿童抗日题材的剧目。解放战争中,只身到敌占区采访刘胡兰亲属,写出了五幕话剧《女英雄刘胡兰》(后改编为歌剧《刘胡兰》);1964年参加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创作,任诗词组组长……任职解放军艺术学院期间,领导筹建文学系,实行开门办学,培养了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环》作者)、莫言(《红高粱》作者)等一批军旅作家。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