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Close

【填字小游戏】古诗词里的灵动之美

在切入正文之前,我们先来玩个填字小游戏吧~

填字小游戏

请同学们将下列诗词句补充完整,然后找出这些字的共同点。

遥___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 刘禹锡《望洞庭》

丈人___要处,窄狭容单车 —— 杜甫《潼关吏》

东临碣石,以___沧海 —— 曹操《观沧海》

会当凌绝顶,一___众山小 —— 杜甫《望岳》

凭高___远,___长空万里,云无留迹 —— 苏轼《念奴娇》

___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 —— 屈原《离骚》

我发现了,这些词都与__________有关!

来赏析古诗词里的动词吧

动词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动词恰当与否关乎着整首诗词的美感。在前面的填字小游戏中,同学们应该能发现其实补充的都是与“看”相关的动词,比如“望”“视”“览”等等,经诗人锤炼、字斟句酌,这些动词便使得诗词的意境不同凡响。

古诗词中的动词往往平中见奇、拙中生巧,具备独特的表达功能,是构成诗词审美特征的一个重要因素。懂得诗人妙用动词的技巧,就能更加深刻地体会作品所蕴含的意境和闪现的动感。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古诗词里由动词所营造出的灵动之美。

动词的本态之意

本态动词,是指诗人表达事物动态时,该事物自身发出的动词词汇。比如“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个“飞”就是前面的燕子所发出的动作。那么这类动词有什么特别之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贾岛的这首诗。

题李凝幽居

【唐】贾 岛

闲居少①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②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③,移石动云根④。

暂去还来此,幽期⑤不负言⑥。

注 释:

①少(shǎo):不多。

②池边:一作“池中”。

③分野色:山野景色被桥分开。

④云根:古人认为“云触石而生”,故称石为云根。这里指石根云气。

⑤幽期:时间非常漫长。

⑥负言:指食言,不履行诺言,失信的意思。

翻 译:

悠闲地住在这里很少有邻居来,杂草丛生的小路通向荒芜小园。鸟儿自由地栖息在池边的树上,皎洁的月光下僧人正敲着山门。走过桥去看见原野迷人的景色,浮云在飘动,山石也好像也在移动。我暂时离开这里,但是还会回来,按约定的日期与朋友一起隐居。

动词精析——“推”还是“敲”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历来传诵的名句。关于这个“敲”字曾引发过一个故事:一天形容云的诗词,诗人贾岛骑在驴上,忽然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诗人初拟用“推”字,想了想又改为“敲”字,反复不决,在驴背上不停地用手作推敲之势,不觉一头撞到京兆尹韩愈的仪仗队,随即被人押至韩愈面前。贾岛便将此事相告,韩愈听后不但没有责备他,反而对贾岛说:“作‘敲’字佳矣。”这样,两人便成为了朋友。

这两句诗,粗看有些费解。难道诗人连夜晚宿在池边树上的鸟儿都能看到吗?其实,这正见诗人构思之巧。由于月光皎洁,万籁俱寂,因此老僧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惊动了宿鸟,或是引起鸟儿一阵不安的躁动,或是鸟儿从窝中飞出转了个圈,又栖宿巢中。诗人抓住了这一瞬即逝的景象,来刻画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有出人意料之胜。若用“推”字,就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了。

动词也会拟人

当诗人要创造的意境必须借助动词去体现,而本态动词已经不能完成其需求时,诗人通常会借用动词来进行一次拟人。在“云破月来花弄影”中,诗人就借用“弄”,将月亮人格化,并将整首诗的意境点活、升华。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赏析一篇同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的经典诗篇。

村 行

【宋】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①悠悠野兴②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③,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④叶落胭脂色,荞麦⑤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⑥似吾乡。

注 释:

①信马:骑着马随意行走。

②野兴:指陶醉于山林美景,怡然自得的乐趣。

③晚籁:指秋声。

④棠梨:杜梨,又名白梨、白棠。落叶乔木,木质优良,叶含红色。

⑤荞麦:一年生草本植物,秋季开白色小花,果实呈黑红色三棱状。

⑥原树:原野上的树。原,原野。

翻 译:

骑马穿行在山路上,菊花已微黄,任由马儿自由地行走,野游的兴致悠长。千万的山谷回荡着孔穴里发出的秋声形容云的诗词,几座山峰在夕阳下默默无语。棠梨的落叶红得好似胭脂一般,香气扑鼻的荞麦花洁白如雪。是什么让我在吟诗时忽觉惆怅,原来乡村小桥和原野的树木像极了我的家乡!

动词精析——“无情物”还是“有情物”

山峰本不能讲话,偏以“无语”称之,已有一层意味在里边了,而“数峰无语立斜阳”中的“立”字,把山峰由“ 无生体”描摹成 “有生体”,从而使之神态毕现,便把静止状态的山峰写活了。

一个简洁的动词就使其所塑造的物或人呈现出立体感,从而具有了一种浮雕美。这样的动词在我们灿烂的诗词中不胜枚举。这种对动词进行拟人化的运用,一经植入,诗词便立即显现出特有的新鲜活泼的表现力。

词性转化

无论是动词的本态运用,还是对借用动词来完成一次修辞,这些运用都是以动词为核心的。但在古诗词里,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动词运用”是以形容词、名词这些非动词为核心。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这首诗。

泊船①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②瓜洲③一水④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⑤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注 释:

①泊船:停船。泊,停泊。指停泊靠岸。

②京口:古城名。故址在江苏镇江市。

③瓜洲:镇名,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郊,即今扬州市南部长江边,京杭运河分支入江处。

④一水:一条河。古人除将黄河特称为“河”,长江特称为“江”之外,大多数情况下称河流为“水”,如汝水、汉水、浙水、湘水、澧水等等。这里的“一水”指长江。一水间,指两地仅隔着一条江。

⑤绿:诗中用作动词,形容春风在吹拂。

翻 译:

京口和瓜洲不过一水之遥,钟山也只隔着几重青山。温柔的春风又吹绿了江南大地,天上的明月呀,你什么时候才能够照着我回家乡呢?

动词精析——“形容词”还是“动词”

“春风又绿江南岸”,因一“绿”字而使诗名扬天下。“绿”本意是颜色,词性为形容词,然而在此诗当中变成了一个动词,这就是名词转化为动词。因此,“绿”不再是静止的颜色,而是给周围的事物带来了变化,所以应解释为“吹绿”。这里的“绿”加深了诗的意境,能更具体可感、生动传神地表现出某种潜情感 。而这种情感,其实是作者情感的外化,是作者借助外部形象寄托内心情绪的结果。

这样的词性转换在古诗词中相当常见,这样的方式由于具有了双重词性的词义和色彩,它一旦走进诗人的特定意境之中 ,就会使诗的意境显现出异乎寻常的光辉和情趣。

1

END

1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