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Close

“林老回家”的前世今生(1)(图)

本报记者龚柏威常德报道

2013年2月,带着林伯渠骨灰即将回乡的消息,记者走访了林伯渠的故乡常德市临澧县修梅镇。林伯渠的故居前,一棵参天古树,枝桠遮蔽了半个院落。

家教父亲是第一个指路人

在修梅镇凉水井村,村民一般都称林伯渠为“林老”。他们今年最关注的事,可能就是“林老回家”。

1886年,林伯渠出生在赵家乡凉水井村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根据村民代代相传的口述,“林老”自1902年出外求学,后来奔母丧,进过一次家门后,就再也没有回来。

林伯渠的父亲林鸿仪以教学为业,办过私塾,戊戌维新后,林鸿仪推崇康、梁。林伯渠在自家书馆学习过旁的诗词,父亲的开明思想深深影响了林伯渠。在当地人看来,“林老”走上一生革命的道路,父亲算得上第一个指路人。

在林伯渠的人生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人,堂兄林修梅。

林修梅比林伯渠大6岁,兄弟二人当年一同离家,探寻救国之路,后被孙中山嘉奖:“林氏兄弟,一文一武,大有作为”。

关于兄弟二人的少年故事,当地有一个

传说。林伯渠12岁时,在新思潮的影响下,开始怀疑神道,他将这段感触告诉了林修梅,兄弟二人联手捣毁了城隍庙。

时间的洪流之下,亲见这一切的,已经只剩下林伯渠故居前的那棵古树。当地传说,林家大院,原有9棵古树,林修梅将其当成练掌之物,而林伯渠则在古树下读书。

求学组织同学读进步刊物

1902年,林伯渠考入了西路师范讲习所。这所学校即今天常德市第一中学前身。

据常德一中负责校史资料整理的老师胡昌云介绍,新式学堂由熊希龄创办,学生由湘西二十五县选派,每县只有2个名额。

1903年,“西路师范讲习所”改名为“湖南西路公立师范学堂”。就在这一年,林伯渠在学校成立“新知学社”,组织同学阅读《盛世危言》、《猛回头》等进步刊物。

这些书籍,出自学堂附近一个启智书局,经理唐承隋是林伯渠父亲的学友。书局经常出售一些港沪出版的进步书刊,为了避免招惹是非,唐承隋便将内容更激进一些的藏之后室。林伯渠凭借父亲的关系,经常在星期日去阅读或购买这些书刊。

故居修葺一新等林老归来

如同家人将房屋清扫整理,等待着亲人回归一样。临澧也做好了准备:2012年,在故居一侧,林伯渠铜像广场、林伯渠小道以及修身亭、治世亭、绿化带、休闲广场等工程已然竣工,等待着林伯渠的骨灰,在此安放。

今年年过5旬的村民李海涛的家与林伯渠故居毗邻,他是当地林姓家族的上门女婿,林伯渠故居修缮前,他已经来到了凉水井村。

林伯渠的骨灰来故居安放后,李海涛想“搞点小生意,买点水,或者是搞个农家乐”。但让他有点担心的是,通往林伯渠故居的道路虽然早已修好,但还没有公交车直达。

林伯渠故居纪念馆馆长杨清涛介绍,过完春节,临澧至石门夹山的公路将会开通,到时就会进出方便。本来已有线路牌的公交车,就会自主选择在故居附近停靠。

“你看。”顺着一位村民手指的方向,矗立在林伯渠小道上,刻有林伯渠历年诗词的石碑旁,一个学生模样的孩子,正站在石碑前诵记诗文。

[人物]

林伯渠,原名林祖涵,字邃园,号伯渠旁的诗词,1886年出生于湖南安福(今临澧县)修梅镇凉水井村一个普通的乡村家庭,后加入中国共产党,走向革命道路,参加南昌起义、长征等。

新中国成立后,林伯渠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秘书长,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一、二届副委员长。是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之一,与董必武、徐特立、谢觉哉、吴玉章并称“中共五老”。1960年林伯渠去世。骨灰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