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Close

关于安徽宿州的诗句

1.关于安徽的古诗词四首
1、独坐敬亭山

唐代: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只有 一作:惟 / 唯)

译文:山中群鸟一只只高飞远去,天空中的最后一片白云也悠然飘走。

敬亭山和我对视着,谁都看不够,看不厌,看来理解我的只有这敬亭山了。

(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

2、清明

唐代: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译文: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
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

3、赠汪伦

唐代: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译文:李白乘舟将要远行离去,忽听岸上传来踏歌之声。

即使桃花潭水深至千尺,也比不上汪伦送我之情。

(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

4、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

唐代:李白

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
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

伊昔升绝顶,下窥天目松。
仙人炼玉处,羽化留馀踪。

亦闻温伯雪,独往今相逢。
采秀辞五岳,攀岩历万重。

归休白鹅岭,渴饮丹砂井。
凤吹我时来,云车尔当整。

去去陵阳东,行行芳桂丛。
回溪十六度,碧嶂尽晴空。
他日还相访,乘桥蹑彩虹。

译文

黄山高耸四千仞,莲花攒簇三十二峰。
丹崖对峙夹石柱,有的像莲花苞,有的像金芙蓉。
忆往昔,我曾登临绝顶,放眼远眺天目山上的老松。
仙人炼玉的遗迹尚在,羽化升仙处还留有遗踪。
我知道今天你要独往黄山,也许可以和温伯雪相逢。

为采撷精华辞别五岳,攀岩临穴,经历艰险千万重。
归来闲居白鹅岭上,渴了饮丹砂井中水。
凤凰叫时我即来,你要准备云霓车驾一起游览天宫。
来往陵阳仙山东,行走在芬芳的桂树丛中。
回曲溪流十六渡,青山如嶂立晴空。
以后我还会时常来访问,乘着弓桥步入彩虹中。
(黄山:古称黟山,唐改黄山。
在安徽省南部。

5、望天门山

唐代: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

2.关于安徽的诗句
设的门户,形势非常险要,“天门”即由此得名。

诗题中的“望”字,说明诗中所描绘的是远望所见天门山壮美景色。
历来的许多注本由于没有弄清“望”的立脚点,所以往往把诗意理解错了。

天门山夹江对峙,所以写天门山离不开长江。
诗的前幅即从“江”与“山”的关系着笔。

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
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

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
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

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
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
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

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

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
试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
”“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

绝句尚简省含蓄,所以不象七古那样写得淋漓尽致。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

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
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

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
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

“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
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

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
“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

它似乎包含着这样的潜台词:雄伟险要的天门山呵,我这乘一片孤帆的远方来客,今天终于看见了你。
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

如果要正题,诗题应该叫“舟行望天门山”。
2.赠汪伦 李 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 1.汪伦: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

这首诗就是赠给他的。
2.踏歌: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

3.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简析] 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常在村民汪伦家作客。

临走时,汪伦来送行,于是李白写这首诗留别。
诗中表达了李白对汪伦这个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谊。

前两句叙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李白将要乘舟离去,汪伦带着一群村民前来送行,他们手挽着手,一边走,一边唱。

“将欲”与“忽闻”相照应,写出了诗人惊喜的情态。
“将欲”,正是小舟待发之时;“忽闻”,说明出于意料之外。

也许汪伦昨晚已设家宴饯别,说明第二天有事不能再送了。
但现在他不仅来了,还带了一群村民一起来送行,怎么不叫诗人激动万分!用什么语言来表达?桃花潭就在附近,于是诗人信手拈来,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对自己的情深作对比。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清代沈德潜评价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
妙境只在一转换间。

(《唐诗别裁》)的确,这两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将两件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就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既形象生动,又耐人寻味。
潭水已“深千尺”了,那么汪伦的情谊有多深呢? 明代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说:“伦,一村人耳,何亲于白?既酿酒以候之,复临行以祖(饯别)之,情固超俗矣。

太白于景切情真处,信手拈出,所以调绝千古。
”这一评论是恰当的。

3.关于赞美安徽的诗句
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唐 李白)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
丹崔夹石柱,菡萏金芙蓉。
伊昔升绝顶,俯窥天目松。
仙人炼玉处,羽化留遗踪。
亦闻温伯雪,独往今相逢。
采秀辞五岳,攀岩历万重。
归休白鹅岭,渴饮丹砂井。
风吹我时来,云车尔当整。
去去陵阳东,行行芳桂丛。
回溪十六渡,碧嶂尽睛空。
他日还相访,乘桥蹑彩虹。
赠黄山胡公晖求白鹇并序(唐 李白)请以双白璧,买君双白鹇。
白鹇白如锦,白雪耻容颜。
照影玉潭里,刷毛琪树间。
夜栖寒月静,朝步落花闲。
我愿得此鸟,玩之坐碧山。
胡公能辄赠,笼寄野人还。
山中问答(唐 李白)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汤泉(唐 杜荀鹤)闻有灵汤独去寻,一瓶一钵一兼金。
不愁乱世兵相害,却喜寒山路入深。
野老祭坛鸦噪庙,猎人冲雪鹿惊林。
幻身若是逢僧者,水洗皮肤语洗心。
题小华山(唐 李敬方)峰簇莲花小,分明似华山。
鱼符何入罢?深处掩松关。

4.关于安徽的诗句
《游黄山白岳不果》汤显祖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题小华山(唐 李敬方)峰簇莲花小,分明似华山。

鱼符何入罢?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唐 李白)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
丹崔夹石柱,菡萏金芙蓉。

伊昔升绝顶,俯窥天目松。
仙人炼玉处,羽化留遗踪。

亦闻温伯雪,独往今相逢。
采秀辞五岳,攀岩历万重。

归休白鹅岭,渴饮丹砂井。
风吹我时来,云车尔当整。

去去陵阳东,行行芳桂丛。
回溪十六渡,碧嶂尽睛空。

他日还相访,乘桥蹑彩虹。
赠黄山胡公晖求白鹇并序(唐 李白)请以双白璧,买君双白鹇。

白鹇白如锦,白雪耻容颜。
照影玉潭里,刷毛琪树间。

夜栖寒月静,朝步落花闲。
我愿得此鸟,玩之坐碧山。

胡公能辄赠,笼寄野人还。
山中问答(唐 李白)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汤泉(唐 杜荀鹤)闻有灵汤独去寻,一瓶一钵一兼金。

不愁乱世兵相害,却喜寒山路入深。
野老祭坛鸦噪庙,猎人冲雪鹿惊林。

幻身若是逢僧者,水洗皮肤语洗心。
李鸿章巢湖好比砚中波,手把孤山当墨磨.姥山塔如羊毫笔,够行青天人行书。

5.宿州quot;八景quot;谁人知
宿州八景为:睢阳古道,符离晓渡,徐园芳树,谯楼暮鼓,闵墓松风,烟寺晨钟,香灵叠翠,扶疏余韵。

1、睢阳古道,指从彭城到墉桥的汴路。
睢阳,古代县名,今天河南省商丘县。

宿州睢阳之间,有一条宽广的驿道,宿州东门外设睢阳驿。
睢阳驿为宿州四驿之中心,驿道两边植杨柳,沿途设驿站,五里一屯十里一铺,每驿备有马匹,来回传递官文,它是历史上重要的交通要道。

古人有诗曰: 揽辔睢阳道,山川感慨中。
饭牛多隐逸,逐鹿几英雄。

柳剩堤边绿,尘消陌上红。
符离谁住马,月照战场空。

2、符离晓渡,符离,即宿州市城北二十里的古符离,北临濉水。
为了方便行人,清乾隆年间,宿州知州张开仕请求在濉水上修驿站,配置了船只桥兵,以渡行人。

一时符离渡口形成万人争的繁华场所。
每当清晨,雄鸡报晓,濉河两岸人声鼎沸,车马喧阗。

形成一道难得风景线。
古人有诗曰: 谁唤符离渡,苍茫送客舟。

野烟低水面,初日上滩头。
两岸人声聚,中流浪影浮。

前村鸡唱晓,黄叶一鞭秋。
3、徐园芳树,徐园,明朝徐王墓地。

在墉桥夹沟镇龟山左山右。
徐王姓马,排行老二,人称马二公。

明太祖高皇后马氏之父。
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追封为徐。

洪武四年,在墓前建庙,庙前立华表二根。
庙西南为祭祀署,每年祭祀七次。

永乐九年,即公元1409年,明成祖北巡,途径宿州,亲为祭祀。
永乐九年重修徐王庙。

永乐十五年又赐亲王祭奠。
墓外围围墙九里三步,内围墙一里,墓户九十三。

围内树木参天,葱郁蔽日,古人称“徐园芳树”。
古人有诗曰: 寝殿巍然在,园高树树芳。

恩波缘马后,汤沐赠徐王。
竹影摇风翠,松花带雨香。

符离谁吊古,墓上几斜阳。
4、谯楼暮鼓,宿县旧衙前院,有谯楼。

明清时期,每当黄昏来临之际,谯楼上晚霞似火,暮色苍茫,给人种神秘的感觉;在夜幕降临时,谯楼鼓声响起,震荡夜空,船遍四野,此即“谯楼暮鼓”。
古人有诗曰: 叠叠衙前鼓,听来暮色幽。

霜风催画角,星月动谯楼。
响振三更梦,声传四野秋。

渔阳同感慨,挝破古今愁。
5、闵墓松风,闵墓,是春秋是闵子骞墓。

在墉桥区闵贤集,有春秋闵子衣冠冢。
墓前有闵祠,墓旁植松二百余株,苍松雄劲,自作风涛,像龙游低吟,故有“闵墓松风”之称。

闵子古松位于祠堂的正中央,高约16米,胸径1.5米,树龄约2500年,枝如擎伞,身生绿苔,斑驳陆离,使人看了大有历尽沧桑之感。
相传,闵子少时受后母虐待,但他却以德报怨,孝敬后母如故。

因而孔子赞扬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问于具父母昆弟之言。
”赞扬说好的德行就像青松一样,四季常青,光照日月。

闵子骞听了老师的话,很受激励,就在故里植柏以砥砺品行情操,受到当时人们的广泛赞扬。
明朝尚书李化龙,拜谒徐王路过这里,写诗赞颂到: 闵子祠堂官道西,芦花满地草萋萋。

阶前几棵青松树,不是慈鸟不敢栖。
清人李心锐谒祠有诗云: 墓门风扫处,松老作龙吟。

节夺权臣气,声传教子心。
芦花空洒泪,汶水自流音。

德行齐颜氏,千秋俎豆歆。
古松象征着闵子的精神,有闵子松风之说,构成宿州市八景之一。

如今,古松犹在,青春长存,且自作松涛,枝如游龙唱吟,每每向前来吊祭的人们,颂扬着闵子的孝道及高尚的情操。
闵子骞的美名也因此响彻大江南北,淮河两岸,不断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

1991年,当地群众出于对闵子的敬仰,自筹资金重修闵子祠堂,三进院落焕然一新。
墓前立碑,墓地松柏峥嵘,直指苍穹;墓西望花沟,荷叶叠翠,荷花映日,洗须池、洗墨池水流淙淙,是游览的好去处。

今人苏九如先生有诗云: 闵墓古松下,诗人多咏吟。
颂歌几圣世,启示后人心。

芦絮传佳话,德行著孝音。
遗迹今尚在,千古万民歆。

又有诗云: 独傲一枝云上天,中华千古孝为先。
思情乌鸟立松上,怎叫纨绔不汗颜。

6、烟寺晨钟,烟寺,墉桥区夹沟镇北镇头寺。
又名“大龙泉寺”。

寺院内苍松翠竹,树木葱茏,有珍珠泉自院内流出,与山半腰的呵泉合流,浇灌着数百亩香稻米。
每当清晨,寺钟初鸣,僧人焚香诵经,古寺上空,烟雾缭绕,钟声悠悠,显示出一个极其幽静的境界,游人至此不觉心旷神怡,有留恋忘返之情。

古人有诗曰: 红尘飞不到,古寺锁秋烟。
塔影浮空界,钟声试晓天。

敲残僧带梦,惊醒鹤参禅。
谁向云中诉,悠悠断复连。

7、香灵叠翠,香灵,即今天淮北香山(原为宿州市)。
香山层峦起伏,翠柏苍劲,景色清幽。

山南麓有香山庙,晋太康五年创建,唐、宋、元、明、清多有重建,并修建石碑多方。
古人有诗曰: 峥嵘凌碧落,山势聚相灵。

雨涤螺痕翠,云穿乌到青。
青烟团古寺,老树锁古亭。

乘月来峰顶,扪天欲摘星。
8、扶疏余韵。

墉桥区政府大院后墙上,有扶疏亭。
扶疏亭建于宋朝,几经毁坏几经重建,最后建成古式中高两低,殿堂五间。

据《宿州志》记载:宋朝苏轼任徐州太守时,赠送给宿州太守墨竹一本,宿州太守把它们刻在石头上,并建了一座亭子,取名为“扶疏亭”。
元朝时亭子毁于兵燹。

到了明朝弘治年间,宿州知府曾显,专门安排此事,并亲自操作。
在荒草中搜寻地残碑两段,重建了扶疏亭,为了永久的记忆,他把残碑镶进了亭子。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