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Close

关于香肠的古代诗句

1.腊肠与那个古代人有关
腊肠是一个非常古老的食物生产和肉食保存技术,指将动物的肉绞碎成泥状,再灌入肠衣制成的长圆柱体管状食品。

中国的腊肠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腊肠约创制于南北朝以前,始见载于北魏《齐民要术》的“灌肠法”,其法流传至今。
中国灌肠腊肠不加淀粉,可贮存很久,熟制后食用,风味鲜美,醇厚浓郁,回味绵长,越嚼越香,远胜于其他国家的灌肠制品,是中华传统特色食品之一,享誉海内外。

腊肠的类型也有很多,主要分为川味儿腊肠和广味儿腊肠。
主要的不同处就在于广味儿是甜的,川味儿是辣的,而湖南地区则有咸味而非辣味的腊肠。

在湖南省张家界地区,腊肠的制作是准备年货的一项重大工程,逢年冬至,土家族人民便杀掉自家养的土猪,制作腊肉和腊肠好在年夜饭上一家人吃着腊肠血肠火锅喝着米酒话着家常,腊肠其独特风味尤以湘小伍家出名。
在以前腊肠是每年过年前制作的食品,而现在一年中的任何时候都可以吃到腊肠了。

但是过年吃自制的腊肠已经成为了南方很多地区的习俗,一直保留到了今天。

2.各位老师,请教两首古诗."岂在多杀伤"和"拾此充饥肠"两句分别是
杜甫《前出塞》 戚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

公家有程期,亡命婴祸罗。
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

弃绝父母恩,吞声行负戈。
出门日已远,不受徒旅欺。

骨肉恩岂断,男儿死无时。
走马脱辔头,手中挑青丝。

捷下万仞冈,俯身试搴旗。
磨刀呜咽水,水赤刃伤手。

欲轻肠断声,心绪乱已久。
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

功名图骐?,战骨当速朽。
送徒既有长,远戍亦有身。

生死向前去,不劳吏怒嗔。
路逢相识人,附书与六亲。

哀哉两决绝,不复同苦辛。
迢迢万馀里,领我赴三军。

军中异苦乐,主将宁尽闻。
隔河见胡骑,倏忽数百群。

我始为奴仆,几时树功勋。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驱马天雨雪,军行入高山。

径危抱寒石,指落曾冰间。
已去汉月远,何时筑城还。

浮云暮南征,可望不可攀。
单于寇我垒,百里风尘昏。

雄剑四五动,彼军为我奔。
虏其名王归,系颈授辕门。

潜身备行列,一胜何足论。
从军十年馀,能无分寸功。

众人贵苟得,欲语羞雷同。
中原有斗争,况在狄与戎。

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
最后两句意思是: 如果能制止侵略,哪在于多杀伤对方。

(只要制止了游牧民族的南侵,就不要多杀伤他们了。
这是杜甫对战争的观点。

侵陵,侵略、侵犯。
陵,犯也。

观刈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诗歌一开头便交代了写作背景,表明是五月麦收的农忙季节。
接着“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两句描写了妇女带着小孩赶往田间地头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送水送饭的情景。

随后,写到了青壮年们的劳累和辛苦,他们“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不顾烈日的烘烤,脚踩发烫的土地,不辞辛劳地在南冈麦田低头收麦。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尽管他们已经筋疲力尽,但为珍惜这昼长的夏天也顾不得炎热太阳的炙人了。

诗到此处,一家人辛苦忙碌的景展现在我们面前,为此读者也给予了深深的怜悯之情。
接着,作者又描绘了令人心酸的图景。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手悬敝筐。

一个贫穷的妇女怀抱幼小的孩子,手里提个破篮子在一旁拣拾收麦时遗落的麦穗。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原来为了缴纳官税,她家买光了田地,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着别人收割时散落的碎麦来过活,真是令人同情与伤心。

以上描写的两种情景深刻地揭示了在繁重的赋税压迫下的农民们的艰难生活,他们辛苦忙碌的种田,但仍然没有保障,今天的割麦人很有可能成为明天的拾麦者,这强烈的讽谕尽在其中。

3.赞肇庆裹蒸的诗句
借得西湖水一圜,

更移阳朔七堆山;

堤边添上丝丝柳,

画幅长留天地间。

清秀的肇庆,

虽然不能空中俯瞰,

走在湖堤上,

远眺近观,

见那岩峰挺秀,

湖水清澈,

山环水绕,

相互映衬,

旖旎多姿,

顿觉心旷神怡。

那天还下着,

蒙蒙烟雨,

游人三三两两,

挪身漫步,

雨伞异彩纷呈,

飘移流动,

更别有一番意境。

可叹我文才不够,

不能用美妙的词句,

描绘这等的山水神韵。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