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Close

关于万松书院的诗句

1.万松书缘的万松书院发展的历史
原为报恩寺,建于唐贞元年间(785-804)。
明代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浙江右参政周木取白居易“万株松树青山上,十里沙堤明月中”的诗意,在报恩寺旧址上改建而成,因山上松林密布,故叫“万松书院”,是明末清初时杭州规模最大、历时最久、影响最广的书院,学生遍及全省11府。
明清以来,万松书院成为浙江的最高学府,同时也是杭州规模最大、历时最久、影响最广的书院。
王守仁、齐召南、秦瀛、袁枚……这些当年著名的思想家、学者和才子,由此也同西湖结下了不解之缘。
清代康熙、乾隆两帝南巡时,分别赐额浙水敷文、湖山萃秀。
现遗址尚存有‘万世师表’四字的牌坊一座和依稀可见“至圣先师孔子像”的石碑等物。

《夜归》

白居易

半醉闲行湖岸东,马鞭敲镫辔珑骢。

万株松树青山上,十里沙堤明月中。

楼角渐移当路影,潮头欲过满江风。

归来未放笙歌散,画戟门开蜡烛红。

清代又更名为“敷文书院”。
明清以来,万松书院成为浙江的最高学府,同时也是杭州规模最大、历时最久、影响最广的书院。
王守仁、齐召南、秦瀛、袁枚……这些当年著名的思想家、学者和才子,由此同西湖结下了不解之缘。

《南屏》

王守仁

溪风漠漠南屏路,春服初成病眼开,

花竹日新僧已老,湖山如旧我重来;

层楼雨急青林逈,古殿云晴碧嶂回,

独有幽禽解相信,双飞时下读书台。

“独有幽禽解相信,双飞时下读书台”。
明代著名思想家王守仁的这两句诗,写出了西子湖畔书香之地的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其中那份超乎寻常的美好情缘。
“万株松树青山上”的美景,让杭州百姓将传说中的梁祝故事,拈来此地演绎。
所以,民间很早就有梁山伯和祝英台结伴就读万松岭上的传说,万松书院也被称作“梁祝书院”。

2.万松书缘的明代的万松书院
万松书院 位于凤凰山上北万松岭上 。

书院始建于唐贞元年间(785-804),原为报恩寺。
明弘治十一年(1498),浙江右参政周木改辟为万松书院。

明代理学家王阳明曾在此讲学。
万松书院曾名太和书院、敷文书院,是时杭州规模最大、历时最久、影响最广的文人汇集之地。

创建初期,万松书院规模较大,主体建筑布局沿用官学“左庙右学”的形制。
左边近山处有孔子殿。

孔子殿系原报恩寺建筑,三开间,经修葺后焕然一新,是书院的祭祀场所。
殿前有颜乐亭,高处建留月台和掬湖台。

孔子殿右边,前有万松门,后有明道堂。
堂为五开间,宽绰宏敞,为先生“讲明经义”的课堂。

西廊两侧各有斋室五间,是师生们自习之所。
万松书院先期的内部组织机构相对简单,招收童生、监生、举人三类生徒;聘用博学鸿儒为山长、品学兼优的贤士为教授;初步建立书院的学规和章程。

经过创办初期的摸索和实践,明代万松书院在不断扩建与重修中逐渐成为江浙一带颇具影响力的知名书院。
正德十六年(1521),侍御巡抚唐凤仪等人主持了万松书院历史上第一次重大维修:增建石坊两座,整修加固原有建筑,扩建学生斋舍。

重修后,书院规模宏大,一时成为杭州最大的书院。
嘉靖四年,在侍御潘景哲的倡导下,万松书院扩建楼居斋舍共36楹,添置祭田若干,又完备祭祀器具等,招收省内外优秀学子逾百名。

嘉靖九年(1530),浙江左布政使顾璘等人开山辟路,集资兴建振衣等三亭,使石林成为书院一景。
其后,万松书院因由官员创办,又深受王阳明“心学”影响,而遭受统治者的沉重打击。

嘉靖三十三年(1554),杭州知府孙孟在废墟中重建万松书院,恢复明伦堂等主体建筑,并增建居仁、由义两斋。
明万历年间,阁臣张居正废毁天下书院。

幸而在大学士徐阶的支持下,浙江巡抚谢师启、提学佥事乔因以“万松书院祀先圣,不当概毁”为由,再三乞请,终使万松书院逃过一劫,为此改称为“先贤祠”,虽名亡而实存。
明代统治者对于书院教育的政策经常变化,致使书院时兴时废。

从嘉靖起,在朝廷的支持下,前后竟有五次废毁书院的举动。
因此,自正德十六年(1521)至崇祯六年(1633)的百余年中,万松书院随着变幻莫测的政治风云,跌宕起伏,经历了它荣辱盛衰的变迁。

崇祯五至六年(1632--1633)间,终于在战乱中被毁。
《明史》记载,正德、嘉靖之际,学者们“聚讲会,立书院,相望于远近”。

当时,讲学之风在各书院中盛行一时。
万松书院也因深受访问学者王守仁“心学”理论的影响,在办学上重视“讲明义理”,主张学术争辩和交流;重视自学,提倡独立研讨,培养学生独立的治学能力;在德业上提倡相帮相扶,相推相引,“使之日进而高明光大”。

课程的设置较为简约,学生可以自由选课,“以充所善,养其所长”,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和兴趣;反对以追求功名利禄为目的的学习,提倡“探性理之要,询治道之源”的求真务实的学风。
阳明学,通常又称作王学、心学,是由明代大儒王阳明发展的儒家理学。

元代以及明初以来流行的程朱熹一派的理学强调格物以穷理,王阳明则继承宋代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即最高的道理不需外求,而从自己心里即可得到。
王阳明的主张为其学生们继承并发扬光大,并以讲会的形式传播到民间,其中又以泰州学派(又被称作左派王学)将其说法推向一个极端,认为由于理存在于心中,因此“人人可以成尧舜”,即使不是读书人的平民百姓、也可以成为圣人。

王学这种“心即理”看法的发展,也影响了明朝晚期思想中对于情欲的正面主张和看法,由于心即理,因此人欲与天理,不再如朱熹所认为的那样对立,因此是可以被正面接受的,这种主张的代表人物就是李贽《四句教》王阳明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守仁,浙江余姚人。

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阳明学派创始人。
官至南京兵部尚书。

谥文成。
发展陆九渊学说,改造程朱理学,提出“致良知”,强调“知行合一”和“知行并进”。

其学说在日本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一生培养学生无数,创办书院数十所,对促进明代书院的发展和学术繁荣有着卓著的贡献。

晚年曾在浙江各地讲学,万松书院是他经常到访的地方,使万松书院深受“心学”影响。
明嘉靖四年(1525),受提学佥事万信汝之请,为万松书院撰写重修碑记。

至万历初年,统治阶级又重提程朱“居敬穷理”的思想理论,而将王守仁的理论斥为“伪学盗名”,为迎合统治者,巡盐御史马应梦增建继道堂和穷理、居敬二斋。
明末,书院渐被政府控制。

在科举制度的支配下,学生的学习目的只是为了通过参加科举考试,然后挣个官位,光宗耀祖罢了。
万历初,孔子殿增祀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五子像,祭祀活动由西安博士署派来的一名执事官主持。

3.描写书院的诗句有哪些
1. 屋舍如庠序,读书兼教文。
来北望南岳,青似一重云。
步绕业山小,城看隔水分。
欲知巡狩事,野老间能云。
——宋·徐玑《岳麓书院》

2. 裘马翩翩,识者所丑。
饭可断荠,襟可见肘。
并力购书,百城富有。
可以乐饥,千秋尚友。
—— 清·王文清《岳麓书院》

3. 曾依岳麓听鸣泉,亦泛朱陵石鼓船。
所欠平生惟白鹿,暮年来此岂非天。
——宋·项安世

《游白鹿洞书院》

4. 昔人读书处,町疃白鹿场。
世道有升降,兹焉更表章。
——宋·朱熹《白鹿洞书院》

5. 章圣旌隐君,此地构宏居。
崇堂讲遗文,宝楼藏赐书。
——宋·李廌《嵩阳书院》

6. 荒院重开地,周庐益美轮。
吾衰期复古,道在信传人。
乔木能无恙,今居必有邻。
回思经始日,仅尔薙荆榛。
——清·叶封《嵩阳书院简耿逸庵 其一》

7. 寂寞下高嵩,嵩之阳有宫。
层楼久倾圯,残碣卧荒丛。
唯有汉时柏,落落摇青空。
我感程夫子,时雨化育功。
——林散之《嵩阳宫宋改书院,二程讲学于此》

8. 读书林下寺,不出动经年。
草阁连僧院,山厨共石泉。
云庭无履迹,龛壁有灯烟。
年少今头白,删诗到几篇。
——唐·于鹄《题宇文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