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Close

隋唐时期的田是怎么出现的?唐朝的圩田有何发展?

(shē奢)田,是指焚烧田地里草木,用草木灰做肥料的耕种方法。隋唐之际,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实行了较为宽松的农业政策,又鼓励人民开垦荒地,使农业生产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出现了 耕者益力,四海之内,高山绝壑,耒耜的局面。随着人口的大量增加,原有的耕地已不能满足需要,于是田尽而地,地尽而山,人们便向山地开荒,田出现了。

关于田的记载,在唐人的诗词中多有反映,如杜甫有 斫应费日 (《杜诗分类集注》卷七)这句;元稹有 田仰刀少用牛 及 田畴付火罢耘耕(《元氏长庆集》卷二十一)之句;白居易有 灰种田粟 、 春烟勃勃(《白氏长庆集》卷十、卷十九)之句;刘禹锡有 照山火动 , 火种开山背 (《梦得集》卷三、卷八)之句等等。说明当时开垦田已十分普遍。

田,也就是烧榛种田。其造田方法是,在初春时斫木;在雨季前用火焚烧斫下的草木,借其灰作肥料,而后乘热土下种,播粟、麦于灰中,雨后即滋生,不用耘锄,即可丰收。经过3年后,土壤肥力耗尽,不能耕种,再让草木萌发,逐渐恢复地力,别烧旁山草木之地进行种植。

田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农业开始向山地丘陵发展,是农业上山记录的开始,同时也是运用了草木灰可以肥禾麦的生产经验。 无灰不种麦 的农谚也一直流传到现在。

圩田,是人们利用濒河滩地,湖泊淤地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种农田。早在春秋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就已从治水中得到启发,利用堤防来治洼地。但那时不过是用筑土堤来挡水,后来的圩田已经发展成为利用堤岸、涵闸、沟渠建成相应的水利灌溉工程保护耕地。这种圩田,在唐中叶以前,发展比较缓慢,中唐以后才在南方迅速发展起来,尤其是到了五代时期的吴越(公元907年-960年)发展规模较大,据记载: 每一圩方数十里如大城,中有河渠,外有门闸,旱则开闸引江水之利,潦则闭闸拒江水之害,旱潦不及,为民美利 (范仲淹《范文正公集?奏议上》)。唐代在浙西还设有营田司负责堤防堰闸之事,每年派人巡查江河湖道,清理淤浅,有效地保证了圩田的开发利用。圩田的开发有效地解决了南方河滩湖泊淤地的利用问题,为农业丰产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