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Close

李鸿章,因为签订了辛丑条约就应该被国人辱骂吗?

1901年11月7日,大清国的直隶总督、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逝世了。这位晚清重臣的去世让帝国中枢为之震惊,一位帝国破屋出色的裱糊匠的离去,让将倾的朝廷惶惶不安。

这年的9月7日,他和奕粮崭沾表帝国签订了《辛丑条约》,赔银4.5亿两,两个月后的11月7日,他就去世了。

如果没有这次签约的谈判,或许裱糊匠李鸿章还会多活时日,对于一个78岁的垂垂老者,国事垂危,累年奔波,而与11国代表的冗长谈判耗尽其心力。而谈判约成之后,胃血管破裂,吐血连连,令其恼怒的是,盟友俄人在其病榻前的讹诈施压,逼迫其在道胜银行协定上签字,想起老来失计亲豺虎,呕血不止。

11月7日,在京城的贤良寺,李鸿章长睡难起。

弥留之际,问及家事,无语以告,问及国事,他老泪纵横,遂写下遗诗: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内尘氛犹未靖,诸君莫做等闲看。

落日余晖之下,李鸿章的悲悯之气尽显:帝国之难未靖,四海之内虎视眈眈,国凋民残,举步维艰。而这个安徽庐州科举少年,从壮年戎马、中年封疆到晚年洋务、残年外交,疲惫一生,尘埃终于落定。

当天,《纽约时报》头版头条断言,李鸿章去世,一个时代结束了,一个洋务新政的时代曲终人散。

10年后,大清轰然倒塌。

如果没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这些晚清名臣,帝国的落日恐怕不会延至辛亥年才沉没。

深谙儒家经典教诲的李鸿章等人,才识高人、权谋过人,以裱糊老朽破屋为己任,然而朽木不可雕,正如李鸿章晚年给曾国藩孙女婿吴永的私人信函中所言: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净室,虽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李鸿章深知,此生所做之事,只能给帝国装点门面,只是匠人,不是设计师,只能修修补补,不能大兴土木,一切以不犯满人朝纲和护朝政为要义。

李鸿章的裱糊匠生涯始于1847年,这年,24岁的李鸿章考中进士,选入翰林院任庶吉士,此前一年,李鸿章受业父亲李文安同年进士曾国藩门下,曾国藩誉其才可大用,三年后翰林院散馆,获留馆任翰林院编修。

此后,李鸿章的人生轨迹随着帝国的衰落而一路崛起,创建淮军,受曾国藩八营湘军之助,继而,作为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掌管外交、军事和经济大权。

同时,他又被历史拉黑,镇压天国、围剿捻军、签订马关、辛丑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以致身后臭名昭著。据称,甲午之役,李鸿章赴日谈判,与伊藤博文据理力争。1895年3月24日,李鸿章在第三次谈判后归途中,遭日本浪人小山丰太郎枪击,左颊中弹,险些丧命,血染官袍,舆论哗然。《马关条约》原定赔偿3亿两白银减为2亿两,李中堂一子弹换万两白银。

为弱国办外交、主持大局的李鸿章其实在外交谈判上并无回旋余地,试想,在战场上一败涂地的清廷签订城下之盟,何以换来公平条约。但弱国也需有人办外交,李鸿章自当上直隶总督便深度参与外交事务,以夷制夷,平衡洋人间复杂利益关系,到一边倒结俄强援,以让帝国的伤疤愈小愈好。奈何,前门聚虎,后门进狼,列强仍然强食,而俄国却是只比虎还能食的狼。

作为朝中重臣,业儒之人,李鸿章与中国历朝封建士子一样,视个人名望为人生追求,而签下的多条不平等条约让其苦不堪言,他承认,中日甲午战争至一生事来,扫地无余,如欧阳公所言,‘半生名节,被后生辈描画都尽。’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