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Close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以言志,诗以寄情,“青春作伴好还乡”【诗词赏析】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以言志,诗以寄情,“青春作伴好还乡”

作者:怀情文化

发表时间:18-12-2915:00

大家好,今天小编跟大家聊聊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本文由作者怀情文化独家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的诗达到了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高峰。他的现实主义描写,绝不仅仅是对生活的简单描述,而是对现实进行更为深刻、精练的思索。在对历史、社会现实和个人生活的描写之中,杜甫都能在准确而深刻地描写客观现实的基础之上,在情感上达到主观与客观的高度协调,使得其现实主义作品不仅仅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也是自己主观情感的表达。

杜甫被称为“诗圣”的原因除了现实主义诗歌的成就之外,还在于:一方面,他的诗歌创作在艺术手法和表现技巧上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另一方面,他的作品中,各体皆工,而且各体俱佳,为中国诗歌体裁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一首七言律诗,虽然在体式上不同于杜甫的代表作“三吏三别”,但作品无论从技巧、人物形象还是情感上来说,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是杜甫律诗的代表之作。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在剑门关外忽然听说官军收复蓟北,一听到的时候,止不住的泪水浸满了我的衣裳。杜甫是一个爱国诗人,他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巨变,对家国山河有着特殊的情感,他的一生都充满着爱国忧民的情感。写下这首诗时,杜甫五十二岁,那时的他正与妻儿在蜀中一起过着漂泊无依的生活。这时的唐军在洛阳和衡水附近打了一场胜战,收复了河南洛阳附近的和郑(今郑州)、汴(今开封)等地。杜甫听到这个消息喜极而泣,写下了这首诗来表现自己心中对国土的热爱。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回头看看妻子和孩子,昔日挂在脸上的愁苦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胡乱匆忙地收拾着诗书欣喜若狂。在杜甫喜极而泣而对时候,回头看看家人,也都充满着惊喜之情,昔日因为贫苦流离而笼罩全家的乌云已经风消云散了。自前一句点题写出杜甫心中的大喜而泣的惊喜之后,又以家人之惊喜,增强了诗人所想要表现的主题和情感。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在白日里引吭高歌,纵情饮酒,大好的春色正好伴着“我”返回家乡。杜甫出生于河南巩县,故而这里说“还乡”。这句诗歌依旧是写心中的欢喜,从听闻失地收复,到漫卷诗书,再到欣喜还乡,这样的连接好像平淡无奇,但其实却在这简短的三句诗歌之中,让惊喜之情一步一步向前推进,一点点加深。“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一句事实上写出了杜甫预想的“还乡”行程,立即出发,穿过巴峡再穿过巫峡,到了襄阳之后再转向洛阳。这样的描写更加体现出杜甫心中的“喜”气。在听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之时,杜甫便早早地收拾行囊准备返乡,而且连行进的线路都已经制定好了,其心中“归心似箭”之感跃然纸上。

杜甫的诗歌往往以“沉郁顿挫”而著称,在语言上盘旋委婉,情感上深挚沉雄,在很多杜甫的忧国爱民的诗歌中,这一点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但在这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之中,在情感上,没有了沉郁之感,也没有用顿挫的手法来让情感变得艰涩,而是直抒胸臆地表现自己的欣喜若狂,将自己听闻失地收复之后的惊喜之情流彻舒畅地表达出来。尤其是后两联,流畅而跳跃,深挚而直接,更称得上是杜甫诗歌之中难得的浪漫活泼之句。

当然,这首诗的成功之处的关键还在于杜甫对细节的把握和处理。诗中的行文看似平常,但仔细推敲不难看出,所有的惊喜之情都是通过细节和短时间内的描写来达到的。“忽传”、“初闻”、却看”、“漫卷”、“即从”、“便下”等词,都是对刹那间行为的细节描写,将诗人心中悲喜欲狂的心态展现得淋漓尽致。更为令人叹为观止的是,这是一首律诗,在一首律诗之中出现细节描写本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而在杜甫的这首诗中,却如此大量地进行细节描写,而且其中还能运用自如,毫无修饰雕琢的痕迹,可以说杜甫在这首诗里真正做到了“戴着镣铐跳舞”。

诗以言志,诗以寄情。在杜甫的诗歌里,从来不缺乏深挚的感情,虽说杜甫擅写沉郁顿挫之风,但无论是离愁别恨还是欢欣鼓舞,杜甫都能让其得到最为合适的展现。

图片来源于网络,本文是作者怀情文化独家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