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Close

关于隋朝统一的诗句

1.关于隋唐时期的诗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 1.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常用的题目。

2.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
意思是说,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

3.但使:只要。
4.龙城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

南侵的匈奴惧怕他,称他为“飞将军”。
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5.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6.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古代常凭借它来抵御匈奴的南侵。

[简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诗人从写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

“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
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
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

“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只要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活着,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

“龙城飞将”是指汉武帝的镇守卢龙城的名将李广,他英勇善战,多次把匈奴打败。
“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

“度阴山”,跨过阴山。
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

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王诗《出塞》两首,本诗是第一首。
曹 植 曹植(192-233)字子建。

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
三国魏杰出诗人。

曹操第三子,封陈思王。
因富才学,早年曾被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后失宠。

建安十六年(211)年封平原侯,建安十九年(214年)改为临淄侯。
魏文帝黄初二年(221年)改封 鄄城王。

曹丕称帝后,他受曹丕的猜忌和迫害,屡遭贬爵和改换封地。
曹丕死后,曹丕的儿子曹睿即位,曹植曾几次上书,希望能够得到任用,但都未能如愿,最后忧郁 而死,年四十一岁。

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是指建安至魏初的一段时间。
这时期的文学,以诗歌的成就最为显著。

有不少作品能从汉乐府民歌中吸取养料,反映出社会的动乱和人民流离失所 的痛苦,体现了要求国家统一的愿望,辞情慷慨,语言刚健。
后人以“建安风骨”称 誉这些作品俊逸刚健的风格。

但有些篇章表现了消极出世的思想。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家有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等。

曹植的生活和创作,以曹丕即帝位为界,分为 前后两期。
前期有少数作品出社会动乱和自己的抱负,诗的基调开朗、豪迈。

如《白马篇》、《送应氏》等。
后期作品则反映其所受压迫的苦闷的心情,部分诗篇参杂较 浓厚的消极思想。

其诗善用比兴手法,语言精炼而词采华茂,比较全面地代表了建安 诗歌的成就,对五言诗的发展颇有影响。
也善辞赋、散文。

他的《洛神赋》抒情优美 ,富于神话色彩,影响甚大,是建安时期抒情小赋的代表作品。
散文也有名篇,如《求自试表》等。

王昌龄介绍 王昌龄,宇少伯,盛唐著名诗人,约生于武则天圣历元年( 698年),约卒于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
王昌龄的籍贯,有多种说法,太原之外,又有江宁、京兆两说。

《新唐书》本传与《唐诗纪事》说他为江宁人,但并无直接材料,大概是因为王昌龄被时人称作 “王江宁”而致误。
王昌龄曾任江宁丞,李肇《国史补》与裴敬《翰林学士李公墓碑》均称他为王江宁,与宋考功、韦苏州、王右丞等同列,而宋、韦、王诸人都是以官职称,所以玉江宁也是以官职称,而不是以籍里称。

《旧唐书》本传云王昌龄为京兆(即唐西京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大概是因为他在《别李浦之京》诗中说: “故园今在霸陵西”,又有《霸上闲居》之作。
唐代许多山西诗人因为洛阳、长安为当时文化中心,多游洛阳、长安,有的甚至多年住于京城,不能因为居住在京城便说他们为京城人。

《河岳英灵集》为唐人殷番所编著的唐人诗集,载王昌龄为太原人,当可信,所以《唐才子传》从《河岳英灵集》,认为王昌龄为太原人,现在一般人也认为他为太原人。
两《唐书》本传都未载王昌龄登进士第的时间,徐松《登科记考》也未载。

《唐才子传》说他为开元十五年的( 727年)进士。
又唐诗人顾况《监察御史储公集序》说开元十五年“擢第常建少府、王龙标昌龄,此数人皆当时之秀。

顾况之序所记当确。
王昌龄进土及第后,补秘书省校书郎。

校书郎自古由文学之士充任,为当世所重,所以学者称校书之所为志氏之藏室、道家之蓬莱山。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王昌龄选博学宏词科,超绝群伦,于是改任汜水县尉。

詹成锳先生据王昌龄诗文,考证他开元二十七年( 739年)被贬岭南,这是未见于史籍记载的一个新发现,详《李白诗文系年》。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王昌龄即北归,游襄阳,。

2.隋唐演义中的诗句天下一统归大唐
唐朝统一战争,是唐朝建立后,对隋朝末年在中国各地建立的割据政权进行的统一战争。

武德元年到武德二年(公元618年—619年),李世民率唐军打败金城的薛举、薛仁杲父子。
又以反间计俘虏了李轨,不费刀兵便尽有河西之地。
[1-2] 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李世民率军民反击,消灭了刘武周,恢复了对代北的统治。
经过三次军事政治活动,唐朝不仅关中根据地巩固了,而且扩大了地盘,势力得到发展,可以集中力量经营中原和江南,实现统一目标。
[1] 同年,瓦岗军已瓦解,山东大部分郡县已降唐,打败了中原地区的王世充和窦建德,后又镇压了刘黑闼、徐圆朗、高开道,唐朝在河南、河北、山东地区确立了自己的统治。
[1] 武德四年又将两湖地区岭南并入唐朝版图,武德七年灭杜伏威部将辅公祏,江南平定。
[1] [5] 到武德七年(公元624年),除朔方的梁帝梁师都以外,唐朝已在全国建立了自己的统治。
梁师都依靠突厥贵族的庇护,才得以割据朔方。
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唐太宗乘突厥衰乱,派兵攻灭了梁师都。
[1]最终唐朝得以扫灭群雄,重新统一天下。
李世民在此统一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即位后又开创了“贞观之治”,造就了唐朝的盛世。

3.隋唐演义中的诗句天下一统归大唐
唐朝统一战争,是唐朝建立后,对隋朝末年在中国各地建立的割据政权进行的统一战争。

武德元年到武德二年(公元618年—619年),李世民率唐军打败金城的薛举、薛仁杲父子。
又以反间计俘虏了李轨,不费刀兵便尽有河西之地。

[1-2] 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李世民率军民反击,消灭了刘武周,恢复了对代北的统治。
经过三次军事政治活动,唐朝不仅关中根据地巩固了,而且扩大了地盘,势力得到发展,可以集中力量经营中原和江南,实现统一目标。

[1] 同年,瓦岗军已瓦解,山东大部分郡县已降唐,打败了中原地区的王世充和窦建德,后又镇压了刘黑闼、徐圆朗、高开道,唐朝在河南、河北、山东地区确立了自己的统治。
[1] 武德四年又将两湖地区岭南并入唐朝版图,武德七年灭杜伏威部将辅公祏,江南平定。

[1] [5] 到武德七年(公元624年),除朔方的梁帝梁师都以外,唐朝已在全国建立了自己的统治。
梁师都依靠突厥贵族的庇护,才得以割据朔方。

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唐太宗乘突厥衰乱,派兵攻灭了梁师都。
[1] 最终唐朝得以扫灭群雄,重新统一天下。

李世民在此统一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即位后又开创了“贞观之治”,造就了唐朝的盛世。

4.关于隋唐时期的诗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 1.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常用的题目。

2.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
意思是说,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

3.但使:只要。
4.龙城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

南侵的匈奴惧怕他,称他为“飞将军”。
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5.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6.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古代常凭借它来抵御匈奴的南侵。

[简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诗人从写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

“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
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
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

“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只要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活着,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

“龙城飞将”是指汉武帝的镇守卢龙城的名将李广,他英勇善战,多次把匈奴打败。
“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

“度阴山”,跨过阴山。
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

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王诗《出塞》两首,本诗是第一首。
曹 植 曹植(192-233)字子建。

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
三国魏杰出诗人。

曹操第三子,封陈思王。
因富才学,早年曾被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后失宠。

建安十六年(211)年封平原侯,建安十九年(214年)改为临淄侯。
魏文帝黄初二年(221年)改封 鄄城王。

曹丕称帝后,他受曹丕的猜忌和迫害,屡遭贬爵和改换封地。
曹丕死后,曹丕的儿子曹睿即位,曹植曾几次上书,希望能够得到任用,但都未能如愿,最后忧郁 而死,年四十一岁。

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是指建安至魏初的一段时间。
这时期的文学,以诗歌的成就最为显著。

有不少作品能从汉乐府民歌中吸取养料,反映出社会的动乱和人民流离失所 的痛苦,体现了要求国家统一的愿望,辞情慷慨,语言刚健。
后人以“建安风骨”称 誉这些作品俊逸刚健的风格。

但有些篇章表现了消极出世的思想。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家有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等。

曹植的生活和创作,以曹丕即帝位为界,分为 前后两期。
前期有少数作品出社会动乱和自己的抱负,诗的基调开朗、豪迈。

如《白马篇》、《送应氏》等。
后期作品则反映其所受压迫的苦闷的心情,部分诗篇参杂较 浓厚的消极思想。

其诗善用比兴手法,语言精炼而词采华茂,比较全面地代表了建安 诗歌的成就,对五言诗的发展颇有影响。
也善辞赋、散文。

他的《洛神赋》抒情优美 ,富于神话色彩,影响甚大,是建安时期抒情小赋的代表作品。
散文也有名篇,如《求自试表》等。

王昌龄介绍 王昌龄,宇少伯,盛唐著名诗人,约生于武则天圣历元年( 698年),约卒于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
王昌龄的籍贯,有多种说法,太原之外,又有江宁、京兆两说。

《新唐书》本传与《唐诗纪事》说他为江宁人,但并无直接材料,大概是因为王昌龄被时人称作 “王江宁”而致误。
王昌龄曾任江宁丞,李肇《国史补》与裴敬《翰林学士李公墓碑》均称他为王江宁,与宋考功、韦苏州、王右丞等同列,而宋、韦、王诸人都是以官职称,所以玉江宁也是以官职称,而不是以籍里称。

《旧唐书》本传云王昌龄为京兆(即唐西京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大概是因为他在《别李浦之京》诗中说: “故园今在霸陵西”,又有《霸上闲居》之作。
唐代许多山西诗人因为洛阳、长安为当时文化中心,多游洛阳、长安,有的甚至多年住于京城,不能因为居住在京城便说他们为京城人。

《河岳英灵集》为唐人殷番所编著的唐人诗集,载王昌龄为太原人,当可信,所以《唐才子传》从《河岳英灵集》,认为王昌龄为太原人,现在一般人也认为他为太原人。
两《唐书》本传都未载王昌龄登进士第的时间,徐松《登科记考》也未载。

《唐才子传》说他为开元十五年的( 727年)进士。
又唐诗人顾况《监察御史储公集序》说开元十五年“擢第常建少府、王龙标昌龄,此数人皆当时之秀。

顾况之序所记当确。
王昌龄进土及第后,补秘书省校书郎。

校书郎自古由文学之士充任,为当世所重,所以学者称校书之所为志氏之藏室、道家之蓬莱山。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王昌龄选博学宏词科,超绝群伦,于是改任汜水县尉。

詹成锳先生据王昌龄诗文,考证他开元二十七年( 739年)被贬岭南,这是未见于史籍记载的一个新发现,详《李白诗文系年》。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王昌龄即北归,游襄阳,。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